104.全軍覆滅(1 / 2)

“衛青生年不詳, 這一年估計也就是二十二三歲左右,而大將軍一生傳奇就在這裡開啟。”

“四位將軍,四路人馬, 漢武帝一人給了一萬騎兵, 本錢是一樣的, 結果就不同了。公孫賀一路無功而返, 一萬騎兵喜獲西北公費旅遊。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一萬騎兵出去旅遊一圈,耗費可不菲。但行吧, 雖然錢丟水裡就聽了個響, 但至少這一萬精銳騎兵都活著回來了。隻是損失了錢財,沒有折損精銳騎兵,也算幸運了。”

“李廣這一路就是地獄局了,全軍覆沒,就他一人被俘後裝死尋機奪了匈奴人的馬逃回來。李廣與部下處的好, 士卒跟著他安逸快樂,其實是很願意為他拚命的。但上了戰場,僅莽夫之勇是沒有用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前提是你本身戰力不能拉胯,雙方差距可以有,但不能天差地彆, 而顯然李廣帶不動一萬人的部隊作戰。”

對於李廣的戰敗,程不識並不驚訝。在天幕出現前, 程不識就曾說過李廣治軍鬆散,一旦遇到敵軍突然進犯,會無法阻擋。

“許多人總覺得武將都是直來直去的莽夫, 大誤也!帶兵是個技術活,記得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嗎?為什麼不是漢高祖將兵多多益善,而是說高祖領兵十萬是上限?技能點不對,漢高祖的技能點顯然不在將兵上,他是將將,每個將領帶兵都有上限,不是帶的人越多越好。”

“如果一個人將兵上限是一萬,那麼你給他兩萬,人多就不再是優勢而是劣勢。我不知道李廣的上限在那,但以他的領兵方式一萬顯然太多了,沒準少一點,指揮的過來,反而不會全軍覆沒。”

“這個不是瞎猜,而是有根據的。漢景帝時,景帝派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某次這個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出去跑馬,遇到了三個匈奴人。這三人竟射殺了宦官隨行幾十名騎兵,隻有宦官負傷逃回。”

“李廣推測他們遇到了匈奴射雕手,知道他們沒有騎馬後,李廣立即點了一百騎兵去追,騎兵包抄,自己出手射死兩人,射傷活捉一人,綁好俘虜才發現,前麵竟然有數千匈奴騎兵。然李廣卻以疑兵之計,騙得數千匈奴以為他是誘敵深入不敢追擊,穩穩當當回到了營地。從這段可以看出這種小規模作戰,李廣是非常得心應手。”

“對於雙璧出擊匈奴每每以少打多,很多人都說是因為這個時期鐵器改良,漢軍裝備精良一漢敵五胡,可同樣都是漢軍騎兵,漢武帝有更好的武器不可能隻裝備衛青的部隊,不給李廣吧?要讓一萬裝備精良的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得出動多少人?關於這段,沒有查到敵軍具體人數,但推測應該不會超過五萬。”

“其一、匈奴人逐草而居,一般不會大規模長時間集聚,因為太多人馬聚在一起,人和馬的飲水以及馬草問題很難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漢軍出擊常要分兵的原因,大軍團行動,軍馬很可能因為沒有足夠的草料而無法前進。”

“其二、當時匈奴興兵是直指上穀即河北省懷來縣,而李廣出兵的雁門關在山西省忻州市,不在一個方向,且即便碰上這支南下主力,應該也不會超過五萬。因為超過五萬的話,漢武帝不敢讓漢軍一萬一萬出擊,那不成送人頭了。”

“其三、這個時候,公孫敖也遇到了大股匈奴騎兵,也就是說匈奴人也有分兵。這個時期匈奴人很看不起漢人,不可能傾國來攻擊大漢。參照馬邑之謀,軍臣單於帶十萬人南下,結合分兵情況綜合分析,我認為李廣這次遇到的匈奴人上限五萬,不超過五萬,兩萬、三萬、四萬都可能。”

“而李廣原是以少勝多出名,加上裝備精良,即便麵對比他強大的敵人,從理論上來說也不至於一萬騎兵全軍覆沒。再返回去看李廣的事跡你就會發現,李廣能說的案例多是側重個人英勇,諸如夜間錯把石頭當老虎,將箭射進石頭。帶百人追捕三名匈奴射雕人,三名射雕人全是他個人戰績,隨行百人都是輔助。”

“當然我不是說輔助沒用,相反輔助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可三人團戰,隻有一個主力還沒太大問題,但十人團戰,一個輸出九個輔助和治療,像話嗎?一支軍隊不能全靠將軍拿人頭的,將軍是軍隊的首腦,他可以身先士卒,但不能包攬所有人頭啊。”

“將軍最重要的是指揮部下拿人頭,不是自己搶人頭。總想著自己搶人頭,當個兵王就是極限了。但要是隻知道搶人頭,那也夠不上兵王,能稱兵王的除卻單兵作戰強悍,也都善於配合。軍隊為什麼需要紀律嚴明,因為這是團隊作戰,紀律有利於配合。”

“追隨衛霍出戰的人能封侯,除了衛霍能帶他們贏,還要他們自己會拿人頭。要是沒本事拿人頭,即便你跟去了,劃水摸魚也不可能封侯。在漢朝以及其他很多朝代,士卒算軍功是以人頭數計算。”

“李廣難封就是他人頭數不夠,也就是說這位老將軍征戰一生,殺敵可能都不如跟著衛霍的小將。雖然是將軍,但我琢磨著李廣殺人最多的一次,大概就是任隴西太守,殺投降的羌人八百多吧!當然了我說可能,也可能人頭數有了,但己方傷亡太重那肯定也不能封侯啊!”

“李廣全軍覆沒,我想最大原因還是在於李廣無法適應大軍團作戰,帶不動萬人騎兵。他的缺點,同僚程不識很早就看出來,也說過了,但程不識名聲沒他大,而李廣又是出名的氣量狹小,自然聽不到旁人的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