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孔子和孟子為二聖, 然最終走上政治舞台的儒家傳播的許多思想都與孔孟真正的主張截然相反。比如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常被曲解成以德報怨, 還要來句孔夫子說的。”
“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本意是說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 勸君王行仁政, 卻成了某些賤儒偷懶, 不為家人分擔勞動的借口。難怪要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許女子讀書, 若是婦人能讀論語,可就不好騙難剝削了。”
某些說過類似言論的讀書人麵色立時難看了起來,再次認定女人就不該讀書。真不知道那後世是個什麼世界,讓女人讀那麼多書。
“莫說婦人, 就是沒有讀書的普通老百姓也常被這種曲解的所謂聖人言道德綁架,欺淩剝削。在我們教育普及前乃至現在,也從不缺有些學了個半吊子的家夥以德報怨這種曲解的聖人言進行道德綁架。許多讀書人以‘君子遠庖廚’的理由堂而皇之逃避勞動。”
“這些人可不會告訴不識字的婦孺,商湯時有個叫伊尹的大賢耕於有莘國之野, 精通廚藝, 在烹飪中領悟出治國之理,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伊尹精通烹飪, 既然能輔佐明君,又是中華廚祖,難道還不算君子嗎?”
“說以德報怨和認為君子遠庖廚是讀書人不能進廚房的人,要麼品性不好,要麼讀書不行。這種人以孔孟弟子自稱,也就是欺負孔子、孟子不會跳出來,敲碎你的腦殼。”
“又如前麵提到孟子對君臣的觀點‘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 即君主對臣下如泥土草芥,臣下待君主就會像仇人一樣。孔子則說‘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即為人臣為人子需要弄清楚了聽從的是什麼在決定是否聽命才可以叫做孝順和忠貞。若不管對錯,一味順從君父是假孝順、假忠貞。”
“荀子則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即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是做人的最高準則【注1】。對於父子關係,孔子還有一句是‘小棒則受,大棒則走。’可見最早的儒家大賢都不讚成一味順從君父。”
“然後麵的儒家為了迎合君王,雖然打著孔孟的旗子,宣傳的卻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那套君君臣臣。在這些推崇極端三綱五常的賤儒眼中,丈夫要殺妻子,父親要殺兒子,妻子和兒子都是不能反抗,甚至不能逃走的。”
“因此,即便知道巫蠱之禍中衛後和衛太子才是受害者,衛太子起兵僅為自保。在封建王朝中,協助兒子起兵誅奸佞也是衛後最大的黑點。明知是漢武帝為讒言所惑,也恨不得衛後和衛太子聽話的引頸就戮。”
“然在封建士大夫眼中這個所謂的黑點在現代大多數人眼中卻是衛後高光所在。畢竟,我們的偉人從小教導我們的是反抗世間門不公,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而不是將生死寄托於旁人的憐憫。”
“於我們眼中,衛子夫和衛太子這種反抗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麵對挾裹著武帝之名而來的奸黨,他們有勇氣反抗是讓人欽佩的,雖敗猶榮。而衛子夫死後,關於衛子夫是否被廢也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
“不同於薄皇後、陳皇後有明確的廢後記載,衛子夫被收走皇後璽綬便上吊自殺,武帝並沒有再下廢後的詔書。故此,有一派人認為衛後自殺及時,漢武帝沒有補下廢後詔書,保住了衛太子一脈名正言順的繼承權,才讓漢宣帝能夠順利登基。”
“另有一派則認為,衛後有被廢,因為最後配祭漢武帝宗廟的孝武皇後是李夫人。對的,孝武皇後不是原配陳後,也不是帶著史上最強嫁妝進宮,陪伴了漢武帝四五十年的衛後,更不是繼位之君漢昭帝的生母鉤弋夫人,而是兄長差點傾覆了大漢的李夫人。”
“當然,後世依舊習慣稱其為李夫人,而非李皇後或者孝武皇後。這很正常,李夫人的孫子雖然做了27天皇帝,但又不像漢宣帝那樣為大漢做出了卓越貢獻。大家還是更喜歡稱廢後陳氏和自縊而死的衛子夫一聲陳皇後和衛皇後。”
“對於帝王妃嬪,我習慣將她們分為三類:一類是對百姓和曆史做出積極貢獻的,這一類我覺得她們是活該榮華富貴;第二類無功無過,既沒有對百姓做出過危害,也沒有對社會有什麼積極貢獻,對她們有些許沒有自由的憐憫。”
“為什麼隻是些許呢?眾生皆苦,值得憐憫的人太多了,她們的苦悶隻是相較於同階級的男性,而非百姓。她們所處的位置上還是屬於剝削階級,可能過得沒有現代女性那麼好,但就所處時代而言,她們已經是過得最好的女性了。”
“第三類禍國殃民,自己與家族為惡天下的,這種除了厭惡,再無其他。”
“從平陽侯府卑微的謳者一步步走上了大漢皇後的位子,衛子夫的一生看似乏味可陳,卻間門接影響了大漢朝的曆史進程。伴隨著衛子夫而來的兩位戰神讓漢武帝如臂使指地完成了所定的戰略目標,讓多年忍受和親之辱的漢王朝,發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