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這個問題,連科技如此發達的後世都尚未解決,易承也不打算在兩千四百年前就開始努力提升民眾的醫學素養。
好在這個時代人與人接觸的機會遠小於後世,隻要一地發生瘟疫,便會直接封城封村,傳染源會全都死在城中村中,最終從源頭上消滅瘟疫。
戰爭就不用說了,後世也沒完全解決,想要在這個野蠻的時代終結戰爭也是天方夜譚。
所以,易承隻能為解決饑荒而努力。
解決饑荒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引用高產作物,可惜南美洲的玉米土豆以現在的造船技術想都不想要,目前唯一能從自然環境下找到的天然高產作物也就是嶺南以南的占城稻。
這種作物直到宋朝才引入中原,從下自上的引發了宋朝的人口劇增,商業繁榮。
不過既然易承現在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肯定不會等到宋朝才去尋找這種高產作為,現如今正是楚國國力強盛之時,慫恿楚懷王派出遠征軍去尋找良種,已經是他眼下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若是真能尋得此等良種,我楚國百姓便再也不用簸糠麩而食秕稗了...”屈原看著農田裡揮灑著汗水的農人們有些希翼地說道。
‘是啊,若是真能找到占城稻,我也算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做貢獻了...’易承的心中也暗暗道。
中午又在屈原府上蹭了一頓飯,雖然屈原一副鬱鬱不得誌的樣子,可他四個兒子在楚國卻混的都很好。
之前易承還有些無法理解,家境富裕,兒孫爭氣,完全一副人生贏家的屈原為何會因為國都被人攻破就去投河自殺。
一個人究竟得愛國愛到什麼程度,才會願意拋妻棄子去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自己的國家?
可是多日與屈原相處下來,易承才知道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樣。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堅持,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信念,趨利避害雖然是人之常情,可為了心中理想,總有人願意付出自己生命。
屈原正是這種人。
剛直不阿,堅定信仰的他,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當國家毀滅,那便是他信仰的終結,哀莫大於心死之下,投沉汨羅江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這種自然不是看到後世那些紀念屈原的文章就能理解的。
而是與活生生的屈原相處之後,才能在他身上感受到的那種拳拳愛國之心,他以楚國為榮,以楚國為家,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國家,可惜最後他卻隻能親眼看到這個國家在他的眼前毀滅。
“先生,若是明日大王既不打算采用先生的美政,也不願派人前往嶺南去尋雙季稻,先生打算如何?”吃完了午膳,屈原去廳堂外送易承時,忽然聽到易承這麼問他。
見易承臉色認真,屈原不假思索道:“若是大王不願意采納,吾願以死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