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國家地理的差距(2 / 2)

“想做成大事,就不能扭扭捏捏跟娘們一樣。”光膀大漢拔出腰中一柄短匕,手中比劃了一下割喉的動作道:“這條大魚可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看他們給安息帝國繳的過路稅都有上千塔蘭特銀幣,我估計,他們後麵跟著的那五輛馬車裡全都是黃金白銀,一旦劫下來,咱們後半輩子都不用再乾這刀口舔血的買賣了!”

黃袖衫男子聽聞,握了握拳頭,最後還是道:“那我去找阿拉克山,然後讓點子們去給阿夫欣、勃利亞、禿魯穀他們傳話,先得把人湊夠才行。”

“去吧,給他們帶話,就說這一票乾羅馬商隊,事後就按派出的人頭來分成,我圖拉斯將帥全族兄弟九百人參加!...”

...

出了尼薩城,城外有一條大河,據說城內所有的日常用水都來自這條河,為了過河方便,阿爾沙克一世時就修建了一座跨河石橋,石橋采用傳統波斯建築風格,上麵是平鋪的底麵,下麵則是一個個尖券形的巨大水門洞。

商隊過了橋繼續朝前進發,張良告訴易承,剛剛過去的那條河是他們接下來遇到的最後一條河,再往前走就會越來越乾涸,易承估摸著位置,差不多是到了阿富汗這片地界了。

果然,接下來的就出現了大片大片山石路,很多地方甚至寸草不生,時間到了十月,太陽還是明晃晃的炙烤著大地,舉目四望,到處是炎熱的砂礫地貌,絲毫看不出有入秋的跡象。

怪不得後世土庫曼斯丹和阿富汗那些國家都很缺水,原來自古這裡的地理地貌就決定了行星風無法把水汽帶到這裡,整個一個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太少,既深入大陸架的內陸,又被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能有水才怪。

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中原的人,易承原以為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像中國的中原地帶那樣四季分明,水汽充足,可真正到外麵走一圈之後,易承才發現,中國的地理地貌真的是老祖宗選對了,南方和東麵環海,水汽充沛,西麵有青藏高原阻隔大陸的寒冷,也把水汽格擋在喜馬拉雅山前,山上的積雪融化,形成長江黃河,滋潤著中原內地。

一整個降雨循環,使得中原地帶水草豐茂,氣候四季分明,十分適宜人類文明的發展。

也因為有喜馬拉雅山的阻隔,讓外族入侵中原變的十分艱難,中原文化才能一代一代傳承至今,是世界曆史上古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存活到後世的文明。

與之同期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早已煙消雲散,文明的斷代導致他們的後人完全看不懂自己祖先書寫篆刻的文字和符號。

而易承生在中國,從小學習的是簡體漢語,略知繁體漢語,穿越到戰國時代,基本都還能把文字認識的七七八八,兩千年來,變化基本不大。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人類居住的環境可謂艱難,就比如現在正在途經得阿富汗這地界,夏天能把人曬死,冬天又能把人冷死,聽張良說,去年冬天,尼薩城北麵的好多個部落遭遇雪災,凍死了一萬多頭牛羊,著實算是水深火熱的地界,可就這,還有人在此建立國家。

人類擴張的腳步從未停下,隻不過好的地方都已經被大的文明占據了,而那些體量小的文明,不得不去那種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爭奪生存的地盤,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從古至今一直未曾消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