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張莉莉所說,三位領導隻是來看一下的。轉完幾個工作室,站在大會議室門口,議了下座談時桌椅板凳的擺法和會標內容,就進電梯去了下一站。
張莉莉家裡有事,交代了幾句後也走了。
現在隻剩一個人,用不著再裝模作樣,韓曉武把早上帶來的公考資料擱到一邊,開始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
一個是家長學校活動,前任的工作計劃已經排好了,本月下旬請司法局的人來社區進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專題宣講;另一個是關心下一代的活動,計劃書裡把活動時間定在清明前後,主題為“濃濃思念情”,給小朋友們普及清明節的知識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
洋港社區跟司法局聯係緊密,已經結對搞過好幾場新文明實踐活動,請司法局安排人來講個課應該沒問題。其實對雙方而言,這都是瞌睡送枕頭的好事,畢竟給基層送法普法,本就是司法局的工作之一,要考核的。
至於給小朋友們講清明節的由來和文明禮儀,上網搜集點材料,準備好講稿,忽悠忽悠那些小屁孩還不是小菜一碟。
會場一樣無需擔心,家長學校活動放在大會議室,小朋友的活動可以安排在既是網絡作家社區創作基地,也是團委活動室的社區圖書室。
唯一的問題是,去哪兒找那麼多家長和小朋友來聽課!
兩個活動人數都不能太少,否則照片拍出來不像樣。要是不留照片,那這兩個活動就等於沒搞,連台賬都不好做。
想來想去,韓曉武決定動員片區居民。
先在手機上擬了個活動預告,然後轉發進“蘇建一家親”群,考慮到工作日大人要上班,小朋友要上學,活動時間暫定為下周日下午兩點和下下周六上午九點。
可能昨天發過紅包,消息發到群裡不一會兒,一個美女頭像的群友發言了:“不好意思,活動是不錯,可我女兒星期天下午有課。”
“周日還要上學?”韓曉武打字問。
美女群友回複:“不是去學校,是去上鋼琴課。”
韓曉武正準備回一句沒關係,一個美食頭像的群友突然問:“你家孩子幾歲,在哪兒學鋼琴?”
“四歲,在美倩學。”
“四歲就開始學啊,多少錢一節課?”
“算下來120一堂課,我家報名時不按課時算,是按年算的。每周下午兩堂課,2點到4點,一年一萬塊錢。”
“壕!”一個一看頭像就知道是男士的群友冒了出來。
“什麼壕,人家都送孩子學這學那的,咱不學不行啊!我家隻是報了個班,沒買鋼琴,好多人不但給孩子報班,還花好幾萬買鋼琴呢。”
“鋼琴我家學不起,我隻給孩子報了兩個班。”
“什麼班?”
“跳舞和畫畫。”
……
“蘇建一家親”瞬間成了怎麼培養孩子的“家長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