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
吐蕃和大唐兩軍對峙,十萬人每天的消耗的巨大的。崔希逸眼看不斷減少的軍糧,不斷八百裡加急上書朝廷,要求儘快向前方輸送糧草或者撥付軍費,但一直沒有回音,眼看糧倉見底,才收到李林甫的一封密函。
李林甫的意思是,現在和吐蕃呈對峙之勢,已經不需要在邊防陳列十萬大軍,可以適當撤退一部分邊防,料定吐蕃也不會輕易出擊。這樣便可以減少消耗。
崔希逸對這個回信哭笑不得,這簡直是開玩笑,戰爭從來不能靠賭運氣,萬一吐蕃反撲,自己這邊兵力不足導致兵敗,那自己的這個項上人頭也估計難保。
而已經是劍南節度使的安祿山早已經撤退,給出的理由是劍南邊防吃緊,需要回防。
杜希望也因兵力損失過多,需要休整,也撤了。
實在沒有辦法,崔希逸為了減輕後方的補給壓力,將所有布防的唐軍後撤五十裡,在黃河邊安營紮寨。
很快,崔希逸後撤的消息就傳到了長安,李林甫立即稟報玄宗,說崔希逸怯戰,吐蕃未出一兵一卒,竟然主動後撤,應撤換崔希逸另選他人。
但崔希逸剛立過軍功,玄宗本來有所猶豫,但李林甫接著進言說主將一旦怯戰,必然直接動搖軍心,如果吐蕃反撲,便極有可能兵敗如山倒,河西門戶從此洞開,對大唐的威脅極為嚴重。
玄宗最終同意了,準備下旨撤換崔希逸,遷任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