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帶兵的良將;駭人的故事(1 / 2)

上輩子

一個月後,前方戰報傳回,安祿山首戰大捷。

安祿山接任幽州和平盧節度使,手中共有一十三萬人馬,其中騎兵四萬,戰車三千兩,步兵九萬,而契丹號稱十萬騎兵,但據現場目測,也不過三萬人左右。

安祿山依照自己用兵的經驗,將騎兵分為四隊,每隊一萬人,分三路進發,留下一隊作為補充兵源,根據戰場形勢靈活調動,步兵六萬也分為三部,分彆跟隨戰車前行,前隊長槍,後隊弓手和藤甲,始終跟隨在騎兵後十裡,三萬留守,防止對方偷襲大本營。

契丹北奚全部為騎兵,一旦發生正麵衝鋒,一波交錯後,後麵的戰車及步兵正好趕到,在前隊步兵掉頭之後,剛好對敵軍形成包夾之勢,安祿山用這種戰法從未有過敗績。

契丹和北奚明知不敵,便故意放出小股先鋒部隊,在唐兵周圍騷擾引誘,企圖分散隊形,可安祿山根本不為所動,在距契丹北奚聯合軍營十裡處,三隊騎兵突然分路突進,左右兩翼並沒有和聯軍交手,而是快速繞過敵方大營,直接斷了聯軍的後路,和正麵一隊形成三麵包夾之勢。

與此同時,後麵的三股步兵同時分彆一分為二,在戰車的引領下,迅速布成了六個箭陣,在距離騎兵一箭之地駐守。一旦敵兵猛衝或是放箭,騎兵便快速和敵營拉開距離,逐步撤到步兵後方,若是敵方衝鋒,迎接他們的便是漫天的箭矢。隻要敵軍衝鋒的速度一慢,後方的騎兵便開始趁勢衝擊。

如此幾番過後,雙方的陣前橫七豎八躺的全是聯軍的屍體,唐軍幾乎毫發無傷。

戰報寫的非常詳細,安祿山的軍事指揮根本挑不出任何毛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