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2010
北展後台的待機室裡,隨著攝像機指示燈的亮起,專訪正式開始。
林凱馳輕咳了一聲,當先開口道:“咱們從第一部電影開始聊吧,沐導在拍電影之前的身份是暢銷作家,為什麼會突然開始拍電影了呢?”
“為什麼拍電影啊……”沐茗吸了口氣,思索了幾秒,緩緩的道:“為了不被時代拋棄吧。”
“哦?”林凱馳本以為沐茗會說些夢想和追求之類的,卻沒想到是這麼一個回答,好奇的問道:“為什麼會這麼說?”
“我很久前就說過,無論是文字還是影像,其實都是在講故事而已。文字是有獨特的魅力的,它能讓聽故事的人有更廣闊的想象。而且,文字的保留時間也會更長。”
“但是不得不承認,現代的觀眾還是喜歡影像,因為它更直觀。不需要你想,直接把畫麵呈現在你麵前。而且在相同的時間內,影像傳遞的信息量也更大,適合現代觀眾的節奏。”
“影視市場在擴大,而文字,也就是圖書市場在縮小。這可能就是,我為什麼選擇拍電影最本質的原因吧。”
電視前的觀眾和沐茗的粉絲,在聽到沐茗的解釋後,也不自覺的在心中想了一下。確實,比起拿一本書一看一下午還看不完一半,一集四十分鐘的電視劇,或者一兩個小時的電影明顯更適合自己。
不少非沐茗粉絲的觀眾,開始有些敬佩這個年輕人的坦誠了。他沒有找什麼藝術文化之類的大的借口,就是很明白的告訴你,看書的少了,看電影的多了,所以我就去拍電影了。
屏幕上的采訪繼續,在放映了幾段沐茗拍過的三部電影的片段之後,隱於鏡頭之後的林凱馳繼續問道:“大多數導演都有自己的一個創作風格,但你的三部電影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都各有不同。那你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
創作風格?看那個抄起來順手唄!
好吧,這隻是沐茗心裡的吐槽。不過話說回來,沐茗還真不是這麼乾的。否則,國內的好電影一抓一大把,他何必辛辛苦苦的去拍國外的電影呢。
要漢化,要重寫劇本,要選擇合適的演員,還要考慮過審的問題。為什麼要這麼累呢?
“我其實也沒有特定的風格,而且我也不想用某種風格把自己給束縛住。對我來說,拍攝不同風格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共同點的話,多元化本身可能就是我的風格了。我想試試不同的題材,也算是為國產電影的更多類型做出一些嘗試吧。”
《人物》的一集節目隻有三十分鐘,再加上中間還要穿插不少的電影片段和旁白解說之類的內容,所以沒問幾個問題,今天的上集就結束了。
“這節目怎麼這麼短啊!”不少第一次看《人物》的粉絲紛紛抱怨道。
關鍵是,在節目的下級預告裡可以看到,明天的節目內容主要都是關於這次《模範生》電影有關爭議的討論,不少觀眾就是衝著這個來的。沒想到,竟然還要再多等一天。
其實在沐茗知道這期的專訪,竟然還要分兩期播放的時候,也對林凱馳吐槽道:“一期加起來才一個小時,還得分兩天,難怪你們收視率低了。”
林凱馳倒也不著腦,笑著搖了搖頭:“沐導你想錯了,不是我們節目段收視率才低,而是因為收視率低,所以給的時間才短的啊。就像咱們剛才討論的不少問題,實際播出如果份額超出,會選擇性刪掉一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