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迎合市場,不向觀眾低頭。不是觀眾喜歡什麼就拍什麼,而是拍出來以後讓觀眾去喜歡。
這句話是所有導演,或者說,是所有的藝術創作者都夢寐以求的目標。
但是,這是不現實的。
無論是電影產業,還是藝術產業,或者是文藝產業——注意,是產業不是創作——其實都可以算作是第三產業的一部分。而第三產業代表的是什麼?最通俗的來說就是服務業。
既然是服務業,那就沒有說能站著掙錢的。無論是票房數十億的導演大佬,還是每個月發愁房租的撲街華娛寫手,其實都是在跪著掙錢的。
二者的差彆,無非就是大佬們跪的擰巴點,偶爾還可以換成半蹲;而撲街就跪的很乾脆,偶爾姿勢還能變得比較銷魂。
能賺錢,首先是充滿爆點的戲劇衝突,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生猛的劇情和表現,這些才是真正吸引觀眾的地方。在這之後,才是什麼藝術思想、個人風格、隱含比喻。
但是薑紋顯然誤解了這個概念,他認為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才是正確的。於是觀眾們就會發現,又回到了。用觀眾的話來說就是,看不懂。
不少支持者還在辯解,看不懂是這屆觀眾不行,你們沒有那個審美水平。
K,觀眾審美水品不行,觀眾活該看不懂。既然這樣,那就彆怪觀眾們用腳投票了。
還是那句話,一切在創作時想要超脫群眾,發表後又責怪群眾不理解的行為,都可以定義作是耍流氓。
相比於飽受期待的而又大失所望的,受到的責難就少了太多。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在上映之前,觀眾的情緒是期待與懷疑並存的。
期待自不用說,徐老爺和星爺差不多是香江一線大導裡僅存的碩果了。
至於懷疑,沒辦法,的“樣板戲樣板”的名頭是在太響亮了一些。“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這兩句,全國有誰不知道。
而在抱著這種心態,在實際上映後看到了成片,發現劇情和效果都相當不錯的時候,自然口碑就要好的多了。
不過觀眾們多少還是有些失落,賀歲檔沒有出現一部像之前的那樣,熱度和話題度能完全碾壓同期電影的作品出現。
換句話說,觀眾們的胃口和熱情被沐茗養的有點高了。如今一般的電影,已經有些入不了眼了。
不少影迷們開始幻想,沐茗什麼時候能和這些老牌的大導同台PK一次,相信那場麵肯定相當過癮。
還真有不少的觀眾在微博上@沐茗,詢問他要不要考慮一下。不過前段時間的還在風口浪尖上的沐茗,這會卻近乎消失了。
不少人開始好奇,沐茗去哪了。但是一些沐茗的老粉絲知道,每次沐茗出現這種“失蹤”現象的時候,就是有新作品要開始拍攝了。
再聯係到之前采訪的時候,沐茗說過已經有了下一部作品的打算,這就更加印證了這個說法。
隻不過,不少人好奇,沐茗真的會去拍他說的那部“文藝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