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不算什麼壞事,這樣倒剛好能騰出時間來拍攝《流浪地球》。
時光飛逝,轉眼17年悄然而逝,時間走到了18年。
似乎是要印證沐茗所說的“重工業電影時代來臨”的說法一般,今年春節檔一部《紅海行動》猶如去年的《戰狼2》一般再一次上演了一回逆天改命。在僅有11%排片的情況下,依靠口碑發酵,逆勢上揚,最終竟超過了大火的《唐人街探案2》,豪取36億票房。
有的人好奇,為什麼這些高質量的片子每次的排片都這麼低?
其實吧,這種情況很多時候都是院線商們故意為之的。
舉個例子,像《捉妖記2》這種有觀眾基礎、宣發推廣做的好、受關注度高但質量一般的電影,往往在前期會安排較高的排片量,以期最大程度的在口碑崩塌之前收割票房。
而像《紅海行動》這種質量高,但宣發程度一般的電影,則會在前期以低排片醞釀口碑,然後再慢慢提高排片比例,後程發力。
觀眾先看一部知名度高的,再去補一部口碑好的。這樣高低、前後的搭配,就能以一種“田忌賽馬”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每部影片的利益。
所以說,這些資本家們都是滿滿的套路啊。
不過相比於電影,上半年更受關注的是兩個選秀節目的播出。一部《偶像練習生》,一部《創造101》,一個男團一個女團,都是模仿韓國的公開練習生選拔。
男團沐茗沒什麼興趣,女團他倒是接受了藤迅的邀請,去當了一期的特邀嘉賓。當然了,他是以宣傳《我不是藥神》的名義去的。
有的人表麵上是喜歡看女團,背地裡卻在努力的宣傳電影。真是一個敬業的好導演啊!
在經曆了“藥神”、“中國藥神”、“印度藥神”“我是藥神”等幾個名字之後,沐茗最終把電影名稱定為了《我不是藥神》。相比於“藥神”的直接,這種否定句式無疑更具有一種主旨升華的感覺。
檔期選在了暑期檔,同期競爭的還有薑紋的“北洋三部曲”的第三部《邪不壓正》,以及一部“號稱”7.5億打造的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魔幻巨作”《阿修羅》。
當然了,作為影視行業的內部人士,沐茗很清楚這《阿修羅》是個什麼玩意。不說彆的,就看看這電影的導演張鵬,此前的工作一直是好萊塢的武術動作指導。但凡稍微有點電影常識的人都清楚,從來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讓一個完全沒有任何作品的動作指導,去擔當這麼一部龐大投資的導演。
哪怕是財大氣粗,此前聲稱“我們不需要編劇,隻需要數據”的阿裡也是一樣。
所以實際上,沐茗要關注的,也就隻有《邪不壓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