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山左、右兩路伐遼軍渡過盧溝河後,迅速奪取了宛平縣,接著右路伐遼軍又奪取了大興縣。
宛平縣和大興縣是燕京的附郭縣,專門為了拱衛燕京而建。
江鴻飛上一世,這兩個縣最後都被北京給吞並了,其範圍包括北京西城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澱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以及整個大興。
緊接著,江鴻飛率領中路伐遼軍也渡過了盧溝河,在離燕京城隻有十五裡路,處於宛平和大興中間的齋宮,把軍馬屯紮,下了營寨。
這齋宮是大遼帝國舉行郊祭的地方,也是大遼皇帝在燕京舉行四時捺缽的地方。
遼國皇帝實行四季捺缽,也就是皇帝和其牙帳全年無休止地在五京之間來回巡遊。
“捺缽”就是“行宮”的意思。四時捺缽,就是皇帝四季到各地巡遊狩獵。
四時捺缽的地點不同,做的事也不一樣,比如春捺缽,會去捕魚和天鵝,舉辦頭魚宴和頭鵝宴。
江鴻飛說:“今次我已兵臨城下,這燕京城該如何攻取?”
如果真隻是這點原因,那你也太小看朱棣這個明朝第二有作為的皇帝了。
不過得說蕭普賢女確實是一個雷厲風行且有手腕的統治者,她當即就命令耶律大石率兵出城,將那些強盜全部就地誅殺,然後砍下人頭,吊在燕京城頭,維持治安。
江鴻飛理都沒理李逵。
不過,捺缽,可不是簡單的遊山玩水。每年夏、冬兩次的捺缽最重要,遼朝的皇帝和朝臣會在此時討論決定軍國大事。
這也體現了契丹族的遊牧性。
李逵嚷嚷道:“攻城還有甚麼新鮮的,老樣子,我們大軍殺到燕京城下,架起飛橋,直接殺入城中,逢人便砍、遇人便殺就是。”
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朱棣奪了他大侄子的江山,南京他待著心裡沒底,覺得還是回他自己的封地北京好,畢竟是自己的地盤,心裡踏實。
搶占這個齋宮,很顯然是郭藥師建議並引導而去的。
郭藥師對江鴻飛說,這裡有一片水草,如果占據了這裡,就不用給戰馬提供草料了。
與此同時,江鴻飛升帳,聚集諸將頭領文武百官上帳,商議軍情大事。
這肯定是江鴻飛的意思。
所以,梁山中路伐遼軍占據此地,可謂一舉兩得,一得地利,二得軍需,為即將進行的伐遼之戰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幾年前,也就是遼國國力還未衰退之時,郭藥師曾在這裡參加過四時捺缽,所以他對這裡的情況比較熟悉。
後來,蕭普賢女接受李處溫的建議,每天開兩個城門,以此穩定民心。
說是核心之地,實際上,梁山好漢是準備將燕京當成國都。
經過蕭普賢女的鐵血鎮壓,再也沒人敢趁亂鬨事。
這天,燕京城內所有城門全部關閉,全城實行戒嚴,守城官兵在各自陣地上嚴陣以待。而城外,方圓數百裡之內,百姓紛紛離家逃難。有些不法之徒便趁亂結夥為盜,在路上攔截搶劫,有的甚至還詐裝成梁山好漢,在燕京城附近燒殺搶掠。
朱棣為什麼將大明王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燕京這裡的齋宮,居住環境很不錯,關鍵這裡地勢險峻,三麵環水,如同沙洲,背靠一個大土陂可作屏障。占據此地,易守而難攻。
自有李應站出來反對道:“此法萬萬不可,我水泊梁山要這燕京當核心之地,若在燕京城中大造殺戮,結下仇恨,安能將重心放在此地?”
江山社稷我都拿下來了,我還會怕你們幾個頑固給我搗亂嗎?
所以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作為一個馬上皇帝,戎馬半生,朱棣心裡最明白,當時大明王朝最大的隱患就是長城以北的蒙元政權,也就是那些草原遊牧民族。
朱棣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定在北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抵抗那些草原遊牧民族的入侵。
要知道,自古以來,由於客觀因素,導致任何一個古代封建王朝,都會把所有的資源,政治、經濟、軍事、人口等等等等等等全部集中在其首都地區,因為這樣便於皇帝的管理。
嗯……這麼說吧,如果把燕京當成首都,從燕京到抵抗草原遊牧民族的最前線,也就是八達嶺長城,全程隻有一百四十裡。
這在交通不便利的這個時代,是多好的先決條件,非常利於守軍的調度和後勤補給。
——這點距離,不論是運兵,還是運糧,再慢兩天也到了,第一天到昌平,第二天就可以出關了。要是騎兵部隊,快馬加鞭,半天多就到了。
這不僅反應迅速,而且成本極低。
還有,一旦草原遊牧民族入侵,像八達嶺、居庸關這些地方,烽火台狼煙一起,天氣好的時候,站在燕京城中就能看見前線的消息。
前線的消息幾乎都是實時更新,然後又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多的資源,組織軍隊,組織後勤,進行反擊。
最重要的是,皇帝坐鎮燕京城,離前線這麼近,就相當於是禦駕親征了,前線的將士哪敢不賣力?
而要是拿開封、洛陽、長安、南京等地當首都,那就差點意思了。
不是說這些地方不好,是這些地方離前線都有不短的距離。
得了消息,再反應,再調集軍隊,再籌措糧草,再各種動員,再出兵,再將兵馬糧草輜重弄到前線去,這一套下來,沒準一個多月就過去了。
草原民族快馬彎刀,一旦進入中原腹地,那就是來無影去無蹤。
到那時,彆說跟他們交戰了,他們去哪了,都得慢慢找。
等你找到他們,沒準他們已經搶夠了糧食、財物、女人回去了。
所以說呢,朱棣勞師動眾,不惜工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北京城,其實就是把這座城市作為前哨基地,最大化地利用北京城,作為大明王朝首都的各種優勢,集中力量去和草原遊牧民族抗衡,確保大明王朝江山萬年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