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前三年,河南就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給占領了,淮河防線早就門戶大開了,因此明末的時候明朝在淮河已經沒有任何防守力量。
等到清軍南下,一波就推到了長江邊上。
沒有長江到淮河這段緩衝區,你讓南明怎麼守?
所以,明朝遷都南京,換誰來,也守不住。
得說,明朝其實是有國運的王朝,因為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要不然,長江以北,明朝絕守不住,蒙古人遲早還得回來,說句不好聽的,弄不好,朱祁鎮叫的就不是大同的城門了,他應該站在長江邊上叫南京的城門了。
你想想看,明朝都遷都北京了,這蒙古人、韃靼部、土默特部,包括後來的滿清,翻越長城來了多少次?
曆史上,就連北京城,都被包圍了三次。
這都城要是在南京,這不來的次數更勤了,跟逛自己家後院一樣。
這種事,跟一個王朝是不是強大,皇帝能力高低,其實沒有多大關係。
——那些統一了兩原的皇帝除外。
在古代,一個王朝所有的資源、糧食、錢、軍隊,必須要集中在皇帝手裡,這個王朝才能穩固。
換句話說,這些東西必須得集中在王朝的首都,因為皇帝住在首都。
你不可能說,都城在南京,全國的錢、糧、軍馬都在西安,那誰在西安,誰造反。
江鴻飛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大元王朝,未來最大的敵人,肯定是來自草原上的金國、蒙古。
就算自己將來滅了金國、草原諸部連草原也一塊統一了,那也得坐鎮燕京,才治理草原,就像清朝一樣。
這麼說吧,明朝在山海關到嘉峪關的長城防線,最多的時候,投入兵力達百萬。
這所有的後勤物資,要是都得從南京調撥轉運,再去兩千多裡外的長城,這成本絕對是巨大的,哪個王朝也擔負不起。
所以時間長了,長江以北必丟。
而都城要是在燕京,就不一樣了,燕京離長城太近了,到長城都不到二百裡,後勤運輸線非常短,成本也自然就低,哪怕是去雲地,也遠比從南京去要近很多。
當然,近也有近的不好之處,那就是太容易受到來自北方的胡虜的威脅了。
為了防備這一點,江鴻飛下令,重建都城,修得城高水深,固若金湯。
江鴻飛的要求就是,有這座都城在,胡虜就算進入中原,也站不住腳。
要知道,滿清在李自城投降以前,就曾經五次入關,可就是因為北京城的存在,他們才不敢太撒野,撈一票回去過一個肥年就完了。
而首都要是在南京的話。
滿清第一次入關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打到長江邊上,那時候,李自成還在驛站上班呢。
總之,為長遠計,燕京是最理想的國都。
所以江鴻飛選擇定都燕京,並在這裡修建一座恢宏的皇宮。
建一座新城,哪怕是都城,其實也用不了太多時間。
真正難得是建一座皇宮。
畢竟,有時候建一座皇宮甚至需要十幾二十幾年時間。
老朱建的南京皇宮,就曆經二十六年;
而朱棣建的北京皇宮,也耗時十四年。
江鴻飛這裡,設計時,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
要是等這座皇宮全都建完,少說也得用時十年八年的。
江鴻飛總不能等那麼長時間再登基稱帝吧?
所以,江鴻飛讓人挑幾座重要的宮殿先建著,邊建邊用,兩不耽誤。
雖然禮部的官員已經儘可能地將江鴻飛的登基大典搞得宏大了,可現有的條件和時間都在這擺著,不論禮部的人怎麼裝扮,也掩飾不了,江鴻飛是在一片工地當中登基稱帝的事實。
對此,江鴻飛微微一笑。
世間哪有那麼多儘善儘美的事?
在龍袍的選擇上,江鴻飛沒學宋朝,使用紅色龍袍,而是選擇了黃色龍袍。
宋朝使用紅色龍袍,是因為宋朝是火德,對應的是紅色。
而江鴻飛的大元王朝是金德,對應的是白色。
如果按照五德來選擇龍袍,江鴻飛應該穿白色龍袍才是。
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色常用於喪事和葬禮。
因此,白色龍袍是一種特殊的龍袍,隻有在特定的場合才會穿著。
例如,在漢代和唐代,皇帝在祭祀天地時會穿白袞冕,在宋代則規定皇帝在祭祀先祖時要穿白袞冕或白龍袍。
有這樣的傳統在,江鴻飛也不好用白色龍袍當自己的常用龍袍,就隻能接受禮部的建議要麼選紅、要麼選黃、要麼選黑。
江鴻飛對比看了看,黃色的挺好,就選了黃色龍袍。
雖說登基的地方糙了點,但該有的禮數,江鴻飛這裡是一樣都不少。
簡而言之,一場恢宏地登基大典結束後,江鴻飛就正式成為皇帝了。
江鴻飛封高梁為皇後,王倫為太宰,蕭嘉穗為少宰,許慣忠為樞密使,陳遘為同樞密院士,李綱為尚書左丞,李處溫為尚書右丞,柴進為三司使,李應為三司副使,扈榮鹽鐵、蔣敬戶部﹑陳康伯度支,公孫勝為國師,兵部尚書趙鼎,戶部尚書仇悆,工部尚書孟康,禮部尚書蕭讓,吏部尚書張世,刑部尚書裴宣,禦史台陳公輔,燕山府尹劉彥宗,其他文武百官皆有升賞。
接著,江鴻飛頒布特赦令:“除十惡不赦、違抗皇命及謀反者,其餘罪犯,無論罪之大小一律赦免。”
隨後,江鴻飛又頒布甄擢賢才令:“凡有一技之長,不局限文武,各類匠人,各類手藝人,各州縣官員挖掘上報,大元朝廷酌情使用。”
最後,江鴻飛頒布賞田令:“對於境內無田之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賞賜二畝口糧田。”
——加上以工代賑發下的田地,一家人的田地加一起,隻要辛勤勞作,肯定能保證一家老小的溫飽。
江鴻飛的這三道命令一下,舉國歡慶新皇登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鴻飛還特意頒布了一條限田令:“不論任何人,名下都不允許有超過一百畝的田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