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江衍:我這麼做,也是有苦衷的(1 / 2)

仙俠版水滸 任鳥飛 8306 字 5個月前

江鴻飛將自己所消滅的王朝的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全都收入自己的後宮,難道真的隻是因為江鴻飛好女色嗎?

其實,江鴻飛之所以這麼做,確實因為他好女色,而且他真的很喜歡征服那種有身份的女人。

不過這隻是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江鴻飛如果不收這些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也不好處置她們。

讓這些失敗者,繼續享受美人,各個妻妾成群?

憑什麼?!

將這些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嫁給臣子?

萬一她們給江鴻飛的臣子吹枕邊風,讓江鴻飛的臣子幫她們複國?或者她們挑撥離間,讓江鴻飛和江鴻飛的臣子自相殘殺呢?

這種事,不得不防啊。

關鍵,江鴻飛收了所滅國家的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聯姻。

要知道,趙氏之所以能一直統治趙宋王朝,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經過了趙氏一族小二百年的聯姻,使得大量趙宋王朝的權貴階層牢牢地跟趙氏綁定在了一起,使他們彼此之間形成牢固的利益糾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以朱璉為例:

朱璉的父親朱伯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早年被選入宮中,成了宋神宗的妃嬪。

朱氏因為長得特彆漂亮,深受宋神宗的寵愛,為宋神宗生下了二子一女,並被封為德妃。而且,她的長子趙煦還幸運地繼承了皇位,即宋哲宗,因此她的地位更為崇高。

——按理來說,朱氏是皇帝的生母,是鐵定的太後,但因為當時後宮之中宣仁高太皇太後、欽聖向太後都在世,朱氏隻能屈尊獲得皇太妃的尊號。

高太後、向太後都是強勢人物,朱太妃不敢與他們爭鋒,隻能低眉順眼。

這讓兩位太後非常滿意,不斷提高朱太妃本人和家族地位,朱太妃的生父崔氏、繼父朱士安和養父任氏都被追贈為太師、太保。

朱伯材也因為妹妹的原因,逐漸進入官場,最終官至武康軍節度使。

後來,因為朱璉本身就貌美,而且還很有才華,在京城名流中很有名氣,就連趙佶也被這個女子所打動,特意將她許配給當時還是太子的趙桓為妻。

朱璉進入東宮後,將她的堂妹朱慎德妃引薦給趙桓。

朱伯材的另外一個女兒,也就是朱璉的親妹妹朱鳳英,又被許配給趙佶最喜歡的兒子鄆王趙楷。

朱鳳英雖然是繼室,但也是正妻,是正兒八經的王妃。

靠著朱璉三姐妹,朱家無疑成了趙宋王朝的新貴,門客不少,掌握的資源也不少。

而江鴻飛收了朱璉三姐妹,朱家就會從跟趙氏綁定,變成了跟江鴻飛綁定,朱家的勢力及人才,也必定會為江鴻飛所用。

事實上,對於江鴻飛肯全盤接收被滅之國的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大元帝國的很多人都給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江鴻飛極具政治智慧。

當然,這其中肯定有不少是溜須拍馬之徒。

但話又說回來,江鴻飛接收了被他所滅之國的皇室和宗室苦心經營多年的聯姻關係,的確會對大元帝國治理新攻占的地區、消化新攻占地區的人才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大元帝國迅速穩定局勢。

其實,哪怕江鴻飛都收了這麼多女人,還是有很多人覺得江鴻飛做得還不夠。

在江鴻飛打下燕京建國不久,就有大元帝國的官員給江鴻飛上奏折,請江鴻飛進行一次全國範圍內的選拔秀女。

當時,禮部提出的方案是,那次的秀女全部都從大元帝國文武百官的女兒中選拔,其中又以新投大元帝國的原大遼王朝臣子家的女兒為主。

那就是一次大範圍的聯姻。

如今,江鴻飛拿下趙宋王朝的中樞汴梁城,收了大量趙宋王朝的臣子。

為了大元帝國的穩定,也為了安撫原趙宋王朝臣子的心,肯定還得來一次選秀。

事實上,已經有人在給江鴻飛吹風了。

他們的意思是,江鴻飛後宮中的女人是不少,但屬於原趙宋王朝的實在太多了,就是屬於原大遼王朝的也不少,而大元帝國原生的女人相對來說實在是太少了,他們希望江鴻飛多納一些大元帝國原生的女人,以免後宮中的女人失衡,生出禍事。

像吳用、樂和等人就直言不諱地跟江鴻飛說,其實好多人都在等待這個攀龍附鳳的機會,建議江鴻飛不要讓臣子失望。

事實也確實如此。

近來,張邦昌、唐恪、王時雍、徐秉哲、範瓊等人,都在剜門盜洞地將他們各家的女兒往江鴻飛的後宮中送。

不過,目前江鴻飛還顧不上這些,他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忙了。

這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以政治手段控製住趙宋王朝的中樞係統汴梁城,從軍事上逐步瓦解趙宋王朝的抵抗力量。

以政治手段控製住汴梁城,江鴻飛基本上已經做到了,至少是正在進行當中。

可從軍事上逐步瓦解趙宋王朝的抵抗力量,卻出了偏差。

老實說,這事也怨江鴻飛。

之前江鴻飛表麵上說,自己重視趙構,實際上還真沒太將趙構當會事。

在此之前,江鴻飛覺得自己的主要敵人是進入河北和河東的種師道和姚古,以及駐守在興仁府的宋軍。

針對這三支宋軍,江鴻飛君臣做了周密的部署。

江鴻飛派喬道清、韓世忠、吳玠、折可求、耶律大石等人去對付姚古,又派陳希真、嶽飛、劉錡、王彥、吳璘等人去對付種師中。

同時,江鴻飛派蕭嘉穗、王稟、趙立、李彥仙等人對付興仁府的宋軍。

這三路進展得都很順利。

喬道清等人大敗姚古,姚古率領殘兵敗將退出河東,返回陝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