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沒費太大的勁就拿下了中原地區,但江鴻飛依舊很遺憾!
趙構跑了。
大量忠於趙宋王朝的宋臣和宋軍也跑了。
後患無窮啊。
與其這麼拖下去,江鴻飛寧可與趙構決戰,哪怕付出一些傷亡的代價,江鴻飛也希望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隻可惜,趙構打仗不行,逃跑的本事卻與他那高粱河車神先祖不分伯仲。
江鴻飛不是不想去追擊趙構。
可江鴻飛這邊剛擊敗範致虛和宗澤,那邊趙構就果斷南下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跟他戰和不定不同,這次他表現得是相當果斷。
更麻煩的是,趙構還將翁彥國、趙子菘、何誌同、榮嶷、向子諲、宗澤等部的人馬布置在淮河流域以及宋南京地區。
翁彥國、趙子菘、何誌同、榮嶷、向子諲等部的兵馬加到一起,便有三十幾萬。
更讓江鴻飛意外的是,之前的大敗,並沒有讓宗澤一蹶不振,相反,宗澤竟然破釜沉舟單人獨騎去了原來活動在毫州一帶號稱擁有人馬七十萬、戰車萬輛的王善的山頭,然後對王善說:
“江衍此人性剛,容不得英雄,王公擁眾數十萬虎視中原,他必寢食難安,待他平定中原,定派大軍來剿公,公何以處之?”
“我大宋,華夏正統,陛下少年英雄,識英雄重英雄,公若率眾來投,必得重用。”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公以為如何?”
宗澤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王善投效趙宋王朝。
不久之後,宗澤又用同樣的話術,招降了原來活動在洛陽附近,後來因大元、宋、楚三國都爭洛陽,害怕被卷入其中,而遷到了兩淮地區,號稱擁眾三十萬人馬的沒角牛楊進部。
這兩次招降,讓宗澤嘗到了甜頭。
於是,宗澤派人四處招降“英雄豪傑”。
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各擁兵幾萬,往來於淮西、兩淮、河南之間,侵擾搶掠,成為禍患之輩,也悉數被宗澤招降。
很快,宗澤便擁兵數十萬,號稱擁兵百萬,聲勢大振。
而趙構也清楚,論戰力,翁彥國、趙子菘、何誌同、榮嶷、向子諲等人根本無法跟善戰、敢戰的宗澤相比。
值此大元軍有可能追擊的情況下,為了活命,趙構任命宗澤為南京留守司留守,讓他聯絡各支宋軍,淮西、河南、兩淮等地的義軍等,收編潰兵、遊勇及農民起義軍組成留守司軍,抵禦大元軍南下。
當初,宗澤之所以支持趙構在應天府登上皇帝之位,為得就是讓趙構重新組成一個稍具規模的政府,大家齊心協力抗擊大元帝國,報仇雪恥,光複趙宋王朝。
誰想,一仗未打,趙構就跑到南方去了。
這怎麼行?
這不是南轅北轍了嗎?
宗澤剛團出百萬大軍,就上疏請求趙構返回南京“禦駕親征”。
可是,沒隔多久,南宋小朝廷就突然下詔:“江、淮等地都做好準備,以待皇上巡幸。”
見趙構還是想跑,宗澤又上書說:“南京物價市場,漸漸恢複平常。將士、家民、商旅、士大夫之中懷有忠義之心的,都盼望陛下立即返回京師,以安慰人心。那些提出不同主張之人,並不是出於對陛下的忠心,隻不過像那些投降大元的宋臣之流,暗中與大元勾結罷了。”
可對於宗澤的主張,趙構理也不理,他隻是任命宗澤為延康殿學士、京城留守兼應天府尹。
當初汴梁城被大元軍攻破之日,河南、兩淮地區還有許多州縣並沒有被大元軍占領。
這些州縣,有的是由趙宋王朝的政府軍隊固守著,有的則是由自動糾集起來的忠義民兵固守著。
趙構之所以能從韋城一直逃到應天府,還在應天府登基稱帝,這些州縣軍民的抗擊鬥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宗澤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所以,他所提出的中興趙宋王朝的建議中,認為最急切的,是經理河南、兩淮地區。
趙構君臣雖然奉行逃跑主義,但他們也知道,守江必守淮,兩淮地區說什麼都不能丟,不然他們可就沒地方去了。
為了讓宗澤幫他們守住兩淮地區,趙構君臣幾乎答應了宗澤除了他們親自回應天府抵抗以外的所有要求。
包括,在宗澤的建議之下,南宋小朝廷派遣張所去做河南招撫使,派遣傅亮去做河南經製副使,讓他們去中原聯係還忠於趙宋王朝的武裝力量。
總之,宗澤的主要用意就是要把河南、兩河地區的忠義民兵儘快地加以組織領導,不要使他們長時期得不到統一的領導、指揮和調度,得不到糧餉和其他物質支援,最終為大元軍各個擊破。
宗澤受命去做應天府的知府兼南京留守了之後,首先把全城和四郊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區,每區各選用謀略勇敢之士充提領,在四郊形勝之地,創立堅固營壘二十四所,各設統領守禦將官,統率新招義兵數萬人,在新置教場內,練兵講武。又在淮河沿岸的十六縣內,像魚鱗般創置了聯珠寨,以嚴備禦,以便與河南、兩淮地區的忠義民兵相結連。
於是,宋南京逐漸形成了宋政權重建後恢複中原失地的一個戰略基地,那些還忠於趙宋王朝的諸路正規軍和非正規軍,也全都願意聽從宗澤的號令和節製。
見此,江鴻飛君臣權衡利弊後,沒有讓大元軍繼續南下,而是以許貫忠為東京留守,率領五十萬大元軍,繼續橫掃中原的所有武裝力量。
同時,又以喬道清、韓世忠、吳玠、折可求、耶律大石、嶽飛等將攻取陝西。
受宗澤推薦而被用為河南招撫使的張所,早在大元帝國攻取河北時,就曾倡議征集河北義勇民兵。
可當時主持河北、山東防禦的高俅根本就不聽。
後來,張所聽說江鴻飛在大名府搞武舉,就派他的兒子張憲去參加武舉,意在打入大元軍的內部。
這種事,張叔夜的次子張仲熊也乾過。
不過張仲熊是個誌大才疏的公子哥,根本就吃不了這個苦。
而且,後來隨著大元帝國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了燕雲地區,水泊梁山那裡漸漸變得不再重要了,張仲熊若想建功,說不準得在水泊梁山潛伏多少年。
感覺這麼做沒有任何意義、也不願意將青春這麼白白浪費的張仲熊,就找了個機會逃回到張叔夜身邊。
水泊梁山方麵,不想打草驚蛇,也就任由張仲熊這個小角色離開了。
後來,張仲熊跟他父親張叔夜一塊到汴梁城勤王救駕,被困在汴梁城中。
不久前,汴梁城破,張叔夜誓死不降,被江鴻飛丟到趙佶、趙桓身邊自生自滅去了。
眼見父親的仕途完了,江鴻飛又不問出處大量招降宋軍將士,張仲熊便不顧他哥哥張伯奮的勸阻,加入了大元軍。
當時,張所就在汴梁城中。
對於張仲熊的表現,張所非常鄙夷!
張所覺得,自己的兒子張憲肯定不會像張仲熊這樣變節沒骨氣。
因此,張所想去跟張憲聯係,看看張憲能不能拉一支大元軍過來為趙宋王朝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