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方麵派來的使臣主要是中納言藤原長實。
中納言為太政官中設置的令外官,在太政官中相當於四等官的次官。
藤原長實見到趙良嗣和馬擴後,用還算流利的漢語說道:“兩大國之間事,且須商量,何故發兵來打耶?”
趙良嗣很感激江鴻飛為他平反,讚許他提出的聯金滅遼收複燕雲十六州的計策。
老實說,趙良嗣始終都覺得,他的聯金滅遼收複燕雲十六州的計策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趙宋王朝,明明是千載難逢的良機,還有打得遼國節節敗退的金國當盟友,結果,就因為趙宋王朝自身問題重重、趙佶君臣和趙桓君臣以及趙構君臣昏招連出,才導致了趙宋王朝的滅亡,跟他的計策有什麼關係?
如今,江鴻飛定了基調,才讓趙良嗣不僅為之努力了半生的政治追求沒有白費,還不用因此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架上。
毫不誇張地說,江鴻飛對趙良嗣有大恩。
為了報答江鴻飛的大恩,在麵對藤原長實之際,趙良嗣表現得非常強硬,他道:“軍馬已起,更商量甚的。”
馬擴沒有趙良嗣這樣的心理,他隻想出色地完成江鴻飛交代給他的任務,然後去統軍。
——出身於西軍的馬擴,根本就不想當“外交官”,他想當的是將軍,儘管他本人的確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外交官”。
馬擴唱白臉道:“若是急著手腳也好商量,隻是須貴朝算計一下。”
藤原長實問:“如何算計?”
馬擴說:“貴國割讓九州、四國、中國及其附屬各島嶼給我大元,賠償我大元靈幣兩億緡。貴國開放所有沿海區域為商埠,並允許我大元在貴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沒錯。
馬擴提出的條件,就是《馬關條約》的翻版,江鴻飛要將這項條約還給日本。
藤原長實肯定不知道《馬關條約》,但他從馬擴提出來的條件上,已經敏銳地猜到了大元帝國為什麼要打日本了。
說起來,這純粹是日本當局自找的。
日本這些年來,一直在搞閉關鎖國。
頒布了一係列的有關命令:
渡海製——嚴禁日本官員、國民出海,不得與大陸王朝有任何交集。
禁購令——嚴禁公卿大臣未經政府定價私自搶購大陸王朝的貨物。
定年紀——嚴格限製大陸王朝的商人去日本的次數(一年才讓去一趟)。
這些禁令嚴重影響了大元帝國對日本的貿易,也讓大元帝國少了一條大財路。
當然,這些禁令不單單是禁大元帝國,也禁宋、遼、金等國——其實從安史之亂之後,日本就已經開始對大陸政權實施這些禁令了。
可你要是真搞閉關鎖國,全都一視同仁,也就罷了。
畢竟,大家都一樣嘛,大元帝國也不好無理取鬨。
可怨就怨,日本當局,搞三六九等。
具體就是,日本在對大陸王朝封鎖貿易的同時,跟被江鴻飛滅掉的高麗王朝自由貿易,關鍵是日本和高麗等國還保持著積極的官方往來。
想當初,在大元帝國滅掉高麗王朝之前,大元帝國的大多數商品,都得先被高麗王朝扒一層皮,才能由高麗人賣去日本,大元帝國的商人,擔負巨大的風險,利潤卻大半被高麗王朝給賺走了。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這難免會讓大元帝國的人擔心,高麗王朝和日本聯合起來夾擊大元帝國。
這可不是無的放矢。
要知道,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可就乾過類似的事。
既然如此,大元帝國索性打著為玉藻前報仇的名義攻打日本。
以上這些,全都是藤原長實的猜測。
不得不說,藤原長實的猜測,也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
發動戰爭是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解決幼稚的怨恨,或為某人報仇。
藤原長實忙道:“兩朝許多事好講,現在卻連招呼也不打便起兵,是甚道理?”
趙良嗣道:“你朝已然拒絕與我朝往來,如何商量?”
馬擴在一旁道:“我朝皇帝已納玉藻前娘娘為德妃,貴朝天皇及中宮無緣無故誣陷我朝皇妃,失了道理,所以才導致如此。”
藤原長實道:“兵者凶器也,天道厭之。貴朝吞了大宋、契丹、高麗許多國土,我朝從未出兵阻止,方能儘滅之。今一旦不顧以前未有恩怨,便先舉兵,日後乾戈幾時定得!不若趁事態還未失控,你我兩朝握手言和,萬事好商量。”
趙良嗣道:“沒甚麼好商量的,要麼你朝接受我朝全部條件,要麼,兩朝之事,若不互相容會,須至爭戰。”
藤原長實見已無法交談下去,遂離開,派人回去向白河法皇彙報談判的結果。
再說江鴻飛。
對於和談,江鴻飛一點都沒抱希望。
畢竟,他開出來的“馬關條約”,就是對日本資本輸出,日本要是答應了,也是被大元帝國吞並。
江鴻飛現在最關心的是,右路伐日本大軍哪去了?
要知道,右路伐日本大軍可是有最好的飛奴,不應該一點消息都傳不回來啊。
“右路軍到底怎麼了?”
江鴻飛很擔心,也很煩躁。
好在,又過了十幾日,江鴻飛終於收到了右路軍的消息。
這個消息,不是右路軍的飛奴送回來的,而是由右路軍的一個指揮使送回來的。
通過這個指揮使的彙報,江鴻飛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原來——
右路軍剛駛離箕地時,行進得非常順利。
然而,就在右路軍快接近日本之際,突然刮起了一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巨型台風。
那場台風不僅摧毀了右路軍數十艘戰艦,讓右路軍折損了上萬人馬,還讓右路軍迷失了方向。
而被摧毀的戰艦中,就有通訊部的幾艘戰艦,右路軍因此徹底與阮小二他們的指揮部和大元帝國失去了聯係。
出師不利,又遭到了這麼巨大的損失,讓右路軍陷入到了左右為難之中。
有人建議,他們應該立即返航,重新整軍,再來伐日本。
有人建議,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他們損失了一萬多人馬,數十艘戰艦,但並非沒有一戰之力,而且他們隻要到了日本,就可以以戰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