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發現了藝術品的價值,開始大規模地複製、偽造藝術名作,這讓正統學術界——主要是法國那一票專家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
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而且提出了不止一個論點,他曾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
並且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麵紗,在兩幅畫中,隻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麵紗;
不僅如此,還提出了另一個更經得起推敲的證據是,與達芬奇並稱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桑西,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而恰恰巧合的是,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裡,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當然了,在這歲月流長的這幾百年以來,有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據不完全統計,麵世的“真跡”數量竟達60幅之多。
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更是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
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達芬奇當年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
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而兩年後,它出現在意大利,但是畫麵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
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複得隻是盜竊者,為了保證真跡的安全而釋放出的一場煙幕而已,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隻是一件贗品。
說法不計其數,無數究其一生研究達芬奇的專家,都無法給出100%確定性的結論,楊橙這半吊子水平,就更無從判彆各種說法的真實性。
但有一點他還是很自信的,就是他曾有幸在多個場合見識過《蒙娜麗莎》所謂真跡,而且他也非常傾向於一種說法——其實達芬奇當年畫了不止一幅《蒙娜麗莎》,因此隻要通過科學手段驗證了畫作確實出自達芬奇那個年代,而且其背景值得考究,有足夠的史實依據作為依靠,那麼楊橙就會認為那副畫是真跡。
而現在楊橙眼前的這幅,無論是從技法還是所呈現的顏料褪色程度、甚至連光影的角度,都與達芬奇的真跡彆無二致,更重要的是,楊橙剛剛用10倍放大鏡在畫紙上仔仔細細的看了兩遍,並未在其中找到Z.H的名字,這可不是巧合,因為《蒙娜麗莎》旁邊的《最後的晚餐》中,就有Z.H的大名,雖然極其微小難找,但楊橙就是找到了!
我去年買了個表!楊橙從未感覺到自己的心臟跳得如此之快,哪怕是去年在裡約遭受槍擊的那一刻,也沒劇烈到現在這個地步,伴隨心臟猛烈跳動的,還有喉嚨發乾、眼睛發澀、大腦發蒙等一係列連帶反應。
“上帝啊、如來佛祖、觀音娘娘還有各路神仙,千萬彆跟我開這種玩笑啊,我這脆弱的小心臟承受不起,就這麼掛了對不起你們讓我重來一次啊!”
楊橙不斷的在心裡嘀咕、碎碎念,但表麵上還是鎮靜的一批,就像是在屏氣凝神、全神貫注的欣賞名畫風采似的。
就在楊橙心中不停打鼓、腦中代表各種想法的無數小黑人激戰正酣的時候,Z.H終於開口了。
“說出你的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