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二人默然不語,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可能是對華人處境的悲哀?
其實華人和當初猶太人的境況很相似,想當初猶太人在美國一開始也是很困難的。
在美國建國初期,一些在歐洲受到排擠的猶太人來到北美大陸討生活,不過人數很少,基本上是從西班牙和葡萄牙來的猶太人,他們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也根本不懂得做生意是什麼東東。
直到進入18世紀,美國來了不少德國的猶太難民,同樣都沒什麼錢,但他們畢竟在德國也過過好日子,腦子相對活絡,想儘各種辦法賺錢維持生活,就跟Z國的wen州人一樣,先是走街串巷,做小買賣,後來攢了點錢,開了些雜貨鋪裁縫鋪,搞點紡織品衣服之類的,猶太人很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同樣不忘記對自身的提高,這也就導致猶太人的整體文化水平提高,發展自然也就比較快。
猶太人其實並不比Z國人聰明,但是他們先是通過宗教,後來通過經濟利益和文化,構建了一種網絡化的社會結構,這使得他們雖然也內鬥,但總的來說還是可以互相幫助,他們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不可能打得過100個人,反猶勢力對他們的迫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使得他們更加抱團。
類似的這種互助精神在Z國,恐怕也隻有wen州人、潮shan人可以比擬。
後來東歐排猶,又有不少東歐猶太人跑到美國,雖然這些東歐猶太人跟早到的那些猶太移民不論語言、相貌甚至教義都差彆很大,但老猶太移民依然自發出錢出力來安頓他們,做小買賣的德國猶太移民就雇傭東歐的猶太難民,算是幫他們找碗飯吃,當時這麼一幫小業主小夥計給人家提鞋都不夠格。
這樣的情形跟當初第一批華人移民多麼相似,社會地位的低下,隻能讓這些華人發揮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美國的社會底層徘徊,向上的通道幾乎被封死。
而猶太人的運氣稍好,一些小販、小店主打起了自己人的主意,轉型開了銀行,如果現在誰說要開銀行,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不過那時候銀行門檻很低,親戚朋友湊些錢就可以開,比Z國人湊錢去炒房地產、搞小水電、小煤窯還容易。
當時很多所謂銀行就都在銀行家的背包裡,跟現在的皮包公司差不多,當時販棉花的雷曼兄弟毅然從南方搬到紐約開了銀行,而賣服裝勒伯和高盛出於懼怕趕時髦的老婆,也被迫搬到紐約開起了銀行,怕老婆怕出兩個銀行世家,這也算是金融界的一段佳話了。
當然,在初期他們銀行的主要客戶基本上也都是自己族裔的這些小商販,因為當時銀行門檻低,倒閉的也很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猶太人的銀行都還形不成氣候,畢竟猶太群體數量還是少,又很難向其它族裔擴張。
直到19世紀30年代左右,美國就象Z國現在一樣大搞基礎建設,但美國當時很窮,需要向歐洲銀行借錢。
當時美國在世界的地位就跟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Z國類似,屬於投資風險比較大的地方,但畢竟地大物博,人口基數可觀,大部分歐洲銀行都選擇觀望,並沒有完全封口。
而那時德國本土的猶太銀行家便看到了機會,恰好得知有一批德國猶太移民在美國乾起了同樣的生意,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就給雙方的合作建立了基礎,於是,猶太人開始大力支持美國的鐵路和運河建設,結果當然是獲利頗豐,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些猶太人和猶太銀行也都在這波投資中積累了原始資本,雖然這些人有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外圍,有的是小商小販出身,雙方的出身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些家族在這次風險極大的投資中得到了好處,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於是他們結成了生死聯盟,以後一直抱團打天下。
接著南北戰爭爆發,猶太人再次看到了機會,花錢將自己的族裔砸到了陸軍部長甚至國wu卿等要害職位,然後利用手中的權力,發起了戰爭財!後來很多人將這段罪過全部加到了猶太財團身上。
但平心而論,這幾家銀行發的戰爭財還不算太黑,隻是賺了些彆人不賺總有人賺的‘小錢’而已,而通過這次戰爭崛起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等家族才是真的黑,他們根本就是搶劫了南北兩個ZF發的國難財,一個是搜刮民脂民膏、一個是直接搶劫ZF,雖然都不是什麼好鳥,但純粹的比價誰的收獲更多,那不是顯而易見嗎?地主再有錢能有ZF有錢?
總之,經過又一次的合夥發財,高盛、雷曼這幾個猶太家族的關係愈發密切了,就象大部分聯盟一樣,他們很自然的互相聯姻來鞏固關係,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猶太網絡,這個不斷膨脹的財閥家族聯盟,被他們自己人戲稱為“咱們一夥”,英文名叫Ourcrowd。
其實“咱們一夥”這個團體中的很多家族,開始的時候都直接或間接的為羅斯柴爾德家族打工,這可不是刻意杜撰,仔細翻翻高盛這類財團的發家史,都不可避免的與羅斯柴爾德這個傳奇的名字掛鉤,事實上當時多數美國像樣的銀行都有羅斯柴爾德的投資,甚至摩根家族都要看羅斯柴爾德的臉色。
不論在南北戰爭和戰後的鐵路大戰中,羅斯柴爾德都給了“咱們一夥”很大的財力支持,雖然羅斯柴爾德的巔峰資產是不是真的有50萬億美元那麼多還值得商榷,但不能否認的是,羅斯柴爾德在那個時代,的確是綁架或者說壟斷了整個世界的金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