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每周的《紐約時報》數字訂閱費用為每周1美元,隻要你是學生,你始終可以享受這個政策,至於教職員工,開始的12周隻要5美元,比學生價還要便宜,此後,每周1.88美元。
除此之外,《紐約時報》還有其他的促銷政策,雖然動作有些激進,但效果是很好的,這些學生以及教職員工回到家裡,會向家人推薦,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訂閱,這也是一種宣傳策略。”
埃迪話裡話外的意思,是馬克湯姆森並沒有用虛假數據忽悠楊橙。
楊橙也聽出了埃迪的用意,決定再給湯姆森一個機會,“說說你有什麼具體措施吧,我指的是提高訂閱量的辦法。”
馬克湯姆森一激動,立即道,“我準備根據數字版塊的需求,重新調整架構,成立‘觀眾開發組’、‘新聞部數據分析組’和‘新聞部策略組’。
我們要在未來五年內,全力實施新媒體戰略。。。”
楊橙不耐煩的揮手,“彆說這些沒用的,說點具體的。”
“是boss,我們要在數字版新平台上注重自身特色的延續,首先是有品牌意識。
不管是什麼客戶端,什麼分支產品,像《華爾街日報》、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美國主流媒體,都有一眼就能辨識的標誌色和字體。
《紐約時報》也應該如此,如今我們的數字訂閱分很多子類彆,讀者選擇的同時,媒體也獲得了細分化的用戶數據。
比如訂閱今日要聞簡訊,或者安裝《NYTNow》客戶端,我們會把新聞話題編輯成圖文提要的形式推送給用戶,而提要中又植入各種鏈接,導向這個新聞話題各個角度的報道或回溯,通過新渠道新平台,新聞的容量和廣度增加了,內容分發也更精準化和個性化。
我們要做的改變是,令文字、圖片、版麵變得更加的清新方便,最重要的是增加辨識度和記憶點,這一點要像頭條app學習。”
不知不覺間拍了個馬屁,也不知道起沒起到效果,湯姆森隻好順著思路接著道,“其次是充分利用我們本身的優勢。
如以電視頻道為主,因此在新媒體平台上,它的每篇報道幾乎都是標題——視頻——正文的組合,這些視頻大多和電視台的素材是共享的。
而《紐約時報》數字版仍然使用類似報紙頭版的排版,看起來有些守舊甚至執拗,而且無論是在pad還是在網頁上,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排版和傳統報紙一樣,可以植入編輯的‘判斷’和‘觀點’,版麵語言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呈現,沒有新鮮感,對於守舊的老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年輕人來說,恐怕有些難以接受,這也是我們多方調查後,經過分析得出的結果。
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做出創新改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