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製結構調整之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產電影的產量和覆蓋並沒有馬上提高,每年上映的數量隻有幾十部,影院所能覆蓋的城市也很少,對於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樣的產量和消費跟零有什麼區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電影市場一直到近幾年,因為商業地產的飛速發展和宏觀zheng策的調整,才逐漸變得更趨向於市場化,而且隻是趨向於。
行政調控的密度相對其他行業,仍然偏高,一些主要環節的行政壟斷仍然是存在的,隻是普通觀眾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說電影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內生製度的成熟還需要時間,所以,短期內,z國人很難看到“編劇中心製”的誕生了。
話說曆史遺留真是個好詞兒,什麼問題都可以用上。
但造成改革困難的因素,客觀一點來說有兩點:一個是不太好一下子放開,出了亂子誰也擔不起,另一個原因是上個世紀的法蘭克福學派在國內的盛行,哦對了,這個學派的後代叫伯明翰學派。
雖然這倆落後的思維都被淘汰了,但是在國內的大眾傳播領域,這兩個學派的很多理論仍然被管理者奉為要旨,也就是說,管理者的思想是極其禁錮的。
所以美國才有了製片人這一職位的誕生。
製片人在一部電影中承擔的角色,類似於房地產投資中的項目經理,正是因為在市場競爭中,電影的項目製管理模式,導致這個崗位的存在,使得一部電影在製作和發行中,日常工作的最高決策權被委托給這個崗位,而不是負責藝術創作的導演。
製片人行使最高決策權的具體時間過程,應該是製片公司決定投拍,開始支出線上預算之後,在這之前對劇本的修改和演職員搭配組合,執行權是製片人的,但是決定權則是掌握在投資人或製片公司行政管理人員手中。
現在發行工作也基本上跟製片人之間關係不大了,大製片公司各個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在80年代之後權力越來越大。
當然,製片人崗位在美國近百年的曆史中,他的角色定位發生過一係列的變化,包括一直到今天,都很難一概而論,總之,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由製片人發起的項目,則是從劇本開始的!
這麼多年,影視行業一直喊著改革、洗牌、精品化,可大多人的理解隻局限在——投資高了、特效不再五毛了、服化道越來越精致了、演員開始用老戲骨了、宣傳開始加大預算了,當然,這種層麵的升級固然是好事,但還不夠有針對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明星開始走向導演、製片人的角色,但能夠轉行自己當編劇的卻少之又少,前些年出了個紋章,自編自導自演,水平都在線,結果這哥們兒自己沒摟住,嘚瑟大了,生生把自己折騰死了,不然這人會有更高的成就。
但這樣的明星有幾個,說白了,還是不具備基本的文學素養,讓他們自己看劇本都費勁,就彆扯自己寫劇本了,估計寫到最後還得找工具人翻盤重新來過,浪費時間沒意義。
但好劇本也可以花錢買啊,買完回來彆改,原封不動的拍,至少也能保證一部不錯的商業水準,何至於被罵爛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