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有誌於皇位的皇子王爺也會痛打落水狗,趁機出手對付成王。
成王的勢力在京城雖然獨大,但在外麵有一個裕王虎視眈眈的前提下,也不敢承受眾多皇子的聯手打擊。
因此,就算成王提前知道了帝辛出兵之事,在奏折到達京城之前也隻能當做無事發生。
同理其他皇子王爺也是如此。
帝辛如今還不知道,明月樓就是成王的勢力,如今雁雀關內的明月樓勢力被連根拔起,成王在雁雀關這裡已經成了瞎子聾子。
……
出兵前的誓師大會很簡單。
裕王準備出兵草原,在雁雀關內的百姓察覺到之前,這些士兵就已經隱約猜到了。
數萬軍隊,哪怕隻是小小的換防也會消耗大量的資源,更不說這段時間的頻繁調動,隻要是個人就能看出來裕王殿下有大計劃要實施。
造反這個念頭還沒有出現就被眾人在潛意識裡否決了。
如今老皇帝餘威猶在,大離臣民雖然對朝廷的不作為有些不滿,但除非實在活不下去了,否則的話還不至於因此對大離產生造反之心。
再說了,裕王殿下本身就是一個王爺,如此太子未立,他是有可能登上皇位的,又怎麼可能造自己的反?
不是造反,而經過一個冬天,饑腸轆轆的突厥部落還沒有再次南侵,那麼軍隊調動也就隻有一個原因了。
主動出兵草原。
察覺到這一點的士兵幾乎都興奮了起來。
如果是誰和突厥的仇恨最深,不是朝廷,也不是大離腹地的百姓,而是守在北疆抵禦突厥南侵的邊關軍隊。
多年的攻守早已讓兩方形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恨,軍隊中從上到下,每一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再期盼著將突厥徹底消滅的那一天。
誓師大會的時候,帝辛並不需要多說什麼,所有士兵便同仇敵愾了起來。
帶著複仇和必勝的信念,大軍在誓師大會結束之後起拔離開了雁雀關。
大離周邊的敵人不止有突厥一方,為了防備其餘覬覦大離的周邊勢力趁虛而入,因此北疆邊關之地的八萬兵馬,至少需要留下三萬兵馬固守邊疆。
剩下的五萬兵馬,帝辛全部交給了負責帶兵出征的安君山。
這其中,飛豹軍,飛虎軍,飛狼軍三萬騎兵傾巢而出。
五萬兵馬中有三萬騎兵,這個比例甚至已經超過了以騎兵聞名的突厥軍隊。
但是這也意味著能夠帶的輜重大大減少,就算後續還會有後勤補給,但依然需要在短期之內結束戰爭。
為了速戰速決,留在雁雀關之後大軍便分為了六路,共同挺進草原。:,,.,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