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大離境內目前的情況,朝廷拒絕了這些將領的請求。
沒錯,帝辛是有出兵權,可是高句麗,琉球等地又沒有侵擾過北疆的防線,和帝辛井水不犯河水。
在朝廷拒絕了各地邊關出兵的請願之後,帝辛突然派兵沿著大離邊境對這些地方出兵,不是打朝廷的臉是什麼?
因此,此事一出,京城的朝廷百官也會對帝辛的印象下降。
來到雁雀關短短幾年的時間,帝辛就先是出兵突厥,後又出兵高句麗等地,若是有心人如成王等說不得還會給帝辛安上一個窮兵黷武的形象。
抹黑的時候,他們可不會管北疆之地是否有這個實力支撐出兵的消耗。
謠言一時爽,辟謠跑斷腿。
如此,還會進一步影響帝辛在百官和百姓中的名聲。
在場的眾人都知道,帝辛是有誌於大離皇位的。
遠在邊陲的帝辛,想要獲得爭奪皇位的優勢就隻能靠著功績和名聲,若是名聲有損,會直接影響到裕王未來的謀劃的。
而且,功績方麵帝辛現在的確已經夠了,但這是在不犯錯的情況。
相比起好的,人們從來隻能記住壞的。
高句麗,琉球等國的軍隊在戰力上的確不如擅長騎兵的突厥,但地理環境也讓他們有著自身的優勢。
除了突厥之外,大離周圍的其他小國都有著自己的城池,因此雖然進攻上比不過突厥,但在防守上卻要強上一些。
而這一次,帝辛是主動出兵。
三萬軍隊,若是勝利了還好,但要是失敗了的話,那麼他之前所有的功績都會被人抹去,甚至會被人借機潑上更多的臟水。
到了那個時候,帝辛就隻有被押解回京問罪這一個可能了。
因此,在西子和沈千華的眼中,帝辛的計劃充滿了風險。
安君山和歐陽軒也是一點就透。
他們雖然非常希望建功立業,但情況要真的如西子和沈千華預料的那般發展,那不僅僅是裕王,身為裕王一係的他們也不會落得什麼好下場。
於是肉眼可見的,兩人也動搖了起來。
而曾弘深也褪去了沉默的狀況,開口支持西子和沈千華。
暫緩出兵。
或者說,如武成侯一般,先向朝廷請願,若是朝廷同意了的話再行出兵。
雖然這樣一來,朝廷也不得不同意其他地方邊陲將領的請願,裕王的功勞會被分薄出去,但是風險也會降低很多。
那些將領不僅不會對帝辛充滿不爽,甚至還會感激帝辛給他們帶來了機會。
而即使失敗了,對裕王的影響也會被降到最低。
而西子和沈千華對帝辛的計劃提出異議,除了以上的那些顧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不等帝辛說話,西子接過沈千華的話頭,繼續開口。:,,.,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