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尋找機會不時侵擾一下大離之外,他們所防備的,還有來自其他勢力的入侵。
但是,他們這些勢力中,有很多地盤連大離的一省之地都沒有,說是打戰,但實際上也都是一些小打小鬨罷了。
相比是同樣屬於寡國小民的其他勢力,他們精力最多還是用在如何侵擾大離邊境之上。
有時候隻是在大離邊境搶掠一番,其收獲比大敗一個小國都要多的多。
因為大離一向的懷柔政策,他們防禦的預想敵中,從來都沒有大離的身影,而當聽到大離要對他們出兵的時候,高句麗這才絕望的發現,就算他們提前有準備,也不知道該如何麵對大離這般體量巨大的國家討伐。
實力懸殊太大,在絕對的實力碾壓之下,無論什麼計策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按照以前的應對方式,高句麗現在應當準備好貢品,主動派遣使團前往大離京城,向著皇帝納貢稱臣,承認自己附屬國的身份。
做這樣的事他們不會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唯一心疼的就是因為上貢的貢品。
一般情況下,大離皇帝為了體現天朝上國的富庶,回贈的賞賜應當更多,一來一回使團可能不僅不虧,還會大賺一筆。
但他們雖然習慣了在看到便宜的時候撕毀條約,但納貢之後,最起碼很長的一段時間,不論是處於何種原因,他們都不能再主動侵擾大離邊關。
這麼算下來,以高句麗的角度看來,其實是虧的。
如今大離內憂不斷,若是不趁著這個機會多搶掠一些東西,那麼萬一大離恢複過來就很難有機會了。
因此麵對大離裕王殿下親征的消息,高句麗之內分為了兩派。
其中一派就是堅定的納貢派,其中也上了年紀的老臣為主,他們為官的一生中經曆過了許多次對大離的納貢稱臣,對於這套流程滾瓜爛熟,也習慣了這樣處理與大離有關的事情。
另一派,則是這幾年剛剛升上去的新銳派,其中多是年輕人。
這些人的上位,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對於大離邊關的入侵立下的功勞,因此他們要更加清楚大離的現狀。
在這些人看來,大離境內如今各種內憂,而外麵又有不止他們一家的勢力在覬覦和侵擾,為了應付這些事情,大離應當是沒有精力再發起一次遠征。
而且還是從和他們不相鄰的疆域派兵跋山涉水的遠征,其中不知要浪費多少的精力。
因此他們覺得,雖然確認了這樣的消息是大離官府發出來的,但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假消息,為的就是震懾他們周邊的這些勢力,讓他們短期內不敢再侵擾大離。
而且從大離北疆的雁雀關到高句麗路途遙遠,以大軍的行軍速度,他們再發現那位裕王真的親征之後再決定上貢也不遲。
這樣的猜測也不是毫無道理,而且他們還拿出了各種證據來佐證他們的猜測,因此很快就獲得了一大批人的支持。
於是,納貢之事就這麼緩了下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