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即使將需要駐守各地的基本兵力刨除在外,朝廷若是願意,仍然能隨時組織起一支數十萬人的軍隊。
與之相比,帝辛的三萬遠征軍根本不算什麼。
就算再難殺死,數十萬兵力用人命去填,也足以將帝辛的軍隊全部消耗掉。
這便是大國的底蘊。
可若北疆的軍隊,全部都是由這種不死之軍組成的話,那麼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九萬人的不死之軍,意味著如果帝辛放棄了對於北疆的駐守,一旦造反,那麼絕對可以在大離疆域內掀起巨大的波濤駭浪。
朝廷對大離各處的限製,除了軍政民分立之外,京城的十二萬駐軍便是最大的威懾。
若是有人膽敢造反,哪怕一時之間無法集結各地的軍隊,單靠京城的十二萬駐軍,很多時候也足以平亂了。
但是裕王若是擁有九萬不死之軍,那麼以京城的兵力便不足以進行遏製了。
正如皇帝會將最大的權利都抓在一人手中一樣,朝堂諸公也習慣了對於各地的絕對掌控。
在裕王之前,哪怕是景王的舅舅,那位駐守邊關的大元帥武成侯,在手握十萬大軍的情況,依然要聽從來自京城朝堂的命令。
隻有裕王,因為將北疆的軍政民三方權利都抓在手中,再加上有著近乎完全自主的出兵,這兩年多次挑戰朝廷的權威。
若非裕王立下的功勞實在太大,瑕不掩瑜,不然的話以他這兩年的所作所為,恐怕早就受到不知道多少人的攻訐了。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北疆一直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隻要朝廷有把握將北疆隨時納入鼓掌之間,哪怕帝辛跳的再歡,也不過就是一些小事罷了。
而能否將北疆納入鼓掌,最終要看的還是硬實力上的對比。
九萬駐軍,在大離朝廷看來也就是那樣。
但是九萬不死之軍就不一樣了。
隱隱的,朝廷在接收到了來自胡城的情報之後,發現北疆似乎已經有了割據一方的實力。
然而分析之後,他們卻發現,想要采取手段遏製已經晚了。
倒不是沒有手段,而是以裕王如今的功績和名聲,大部分手段在這個時候都不是那麼的適用。
再加上如今裕王名義上正在為了大離疆域的安穩遠征蠻夷,這個時候若是對北疆使用手段,帶來的影響隻會更加惡劣。
那個時候,寒的可就不隻是北疆一處官民的心了。
相反,他們不僅不能遏製北疆的發展,還要表現出對裕王的支持來,以免這位殿下產生什麼不必要的心思。
北疆隱隱脫離朝廷掌控的勢頭,在裕王遠征結束之後才是真正進行處理的時候。
與此同時,朝廷中不少官員的視線投向了皇宮的深處。
當初將裕王派到北疆,封了鎮關大將軍一職,並給予了軍政民三方統管的莫大權利,這件事乃是皇帝陛下一人的旨意,並沒有和其他大臣商量。
當時也無人將此事真正放在心上。
畢竟,裕王殿下之所以不受諸公待見,多年來身為王爺卻受儘欺壓,除了母妃的身份之外,他自身的能力同樣不被人看好。
而大鬨戶部雖然有些和裕王一直以來的形象不太符合,但卻顯得有些莽撞。
這樣一個能力不強又莽撞的王爺,即使成為了邊關鎮關大將軍,也翻不起什麼風浪。
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帝這麼做,無非就是擔心自己這個兒子在皇位之爭中受到了不必要的波及,將其放出京城,變相的保護罷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