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李公公為何知道他這一路不會安生,帝辛也有所猜測。
從明麵上看,裕王乃是皇子王爺,而李公公縱然在皇帝身邊伺候,卻也隻是一個太監。
自古主仆的身份就是不對等的。
在所有人看來,裕王的身份要比李公公高了很多。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但這指的隻是一般情況下。
而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眼下這種情況。
李公公雖然隻是一個太監,但卻是出來替皇帝宣旨的太監。
刺殺宣旨太監,其罪等同於弑君。
此時他代表的就不僅僅是自己,而是皇帝的顏麵。
如果說,刺殺裕王隻會讓皇帝震怒,會派出三司全力調查;那麼刺殺宣旨太監,打了皇帝的顏麵之後,震怒的就不止是皇帝了。
君辱臣死。
皇帝被打臉,整個朝廷上下都被震動。
是的,即便是皇帝的顏麵,也要比皇子王爺來說重要。
因為隻有保證了皇帝的顏麵,才能保證皇帝的權威不會打折扣。
在這種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之中,如果皇帝的權威受到影響,會出大事的,甚至有人借機喊出“陳勝興吳廣王”之類的口號,意圖顛覆大離都有可能。
因此,隻要有人敢動宣旨太監,不論動手的是哪個山溝裡的小蟊賊,亦或者某位大人物,屆時不論藏得多深,都一定會被找出來。
因此,如果打算對帝辛動手的人中,真的有他猜測的那個人參與的話,絕對會想辦法將李公公調走的。
很簡單,在刺殺帝辛的過程中,一定免不了廝殺。
而一旦動起手來,那麼想要控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屆時如果李公公出現了意外,那就真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想要爭奪皇位的人,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皇位的權威性。
當然了,既然猜到了這一點,帝辛也可以死皮賴臉地拉著李公公一同上路。
玩政治,不寒磣。
但帝辛最後還是選擇了放棄。
刺殺宣旨太監,等同於弑君。
多次替皇帝宣旨的李公公,顯然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他若是真的有心要保帝辛,什麼都不用說,隻要第二天和帝辛一同上路,就可以保證某些人的手段大部分使不出來了。
但很顯然,李公公並不想參與到這些皇室的“家事”之中。
身為老皇帝的傳旨太監,他是不能夠站隊和表態的。
如果是平時也就罷了,但在涉及到下一任皇位的這種關鍵時刻,哪怕有一些人會使用盤外招,他也不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幫忙。
當然,這些事後他都會事無巨細地告訴皇帝就是了。
而李公公其實也並非什麼都沒有做。
他雖然不會站隊任何一位皇子王爺,但對於這種盤外招很明顯也是有些看不慣的。
因此才隱晦地提醒了一下。
否則的話,僅僅是不與帝辛同行,李公公有的是辦法,又何必要這麼明晃晃地說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