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銘學點點頭:“我明白了,他隻是想把水攪渾。”
“我小姑姑必須下場,水才能攪渾。”
“如果,他想保證我小姑姑下場,就一定會拿出實際的證據來逼迫我們。”
“可是,他並沒有拿出來,隻是言語威脅。”
“我猜,他也沒有切實的證據。”
“若不然的話,他就直接拿出來了,那樣對我國公府的衝擊力才夠大。”
“他應該還會派人再去暗中找我小姑姑的。”
“隻要說服了我小姑姑,隻要我小姑姑開了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他知道單找我小姑姑,恐怕瞞不過去。”
“索性,便直接找了祖父。”
“恰巧祖父真的乾過這件事情,慌神之下,自然考慮的也就少了。”
顧沉看向燕銘學:“方便說說當年的事情嗎?”
燕銘學點點頭:“我既與九皇子站到了同一戰線,自然沒什麼不方便的,您不問我也打算說的。”
“當年,我們北梁與察合台交戰。”
“南召也頻繁有動作。”
“東邊臨海各國,見我們西,南也不安寧,便想著也來分一杯羹。”
“祖父就是奉命防範那些國家的。”
“祖父是馬上的將軍,指揮水上的將軍就差了些。”
“所以那些國家的水軍來襲,他戰敗了。”
“一再的退守。”
“可是再退的話,新陽渡就丟了,新陽渡若是丟了,他們就能登陸,然後長驅直入。”
“我祖父焦躁之際,有人來獻計。”
“可破那些國
家的水上聯軍,我祖父大喜,立刻接受了獻計。”
“也確實破了那些水上聯軍,立下了大功。”
“但是,此計確實退了那些水上聯軍,卻讓南召揀了漏,拿下了淇水城。”
“祖父大怒,欲攻打南召。”
“這才發現,獻計之人,竟然是南召人。”
“而且,那南召人進出他帥帳的時候,還被很多人都看見了。”
“更有風言風語傳出,說足夠勾結南召。”
“祖父更憤怒了,發誓一定要攻打下淇水城,然後將那南召人的腦袋砍下來。”
“但是……”
“水上聯軍再次來襲,祖父分身乏術。”
“那南召人竟然再來獻計。”
“我祖父……”
燕銘學歎了一口氣:“貪功,所以腦袋一熱,和那南召人合作。”
“那南召人獻計,助他再退水軍。”
“代價是淇水城完全歸於南召,我祖父同意了。”
“確實是勾結敵軍。”
“雖事出有因,但淇水城確實丟了。”
“後來,皇上為我祖父記下大功,我祖父擔心事情敗露,竟,竟動了殺心。”
“當年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被他殺了。”
“錯上加錯。”
“這件事情,皇後姑姑確實知情,她也說過要斬草除根。”
“平定東海水軍戰亂,守住新陽渡,祖父又立下大功,慶國公府蒸蒸日上。”
“祖父的那些愧疚,也就漸漸被迷了。”
“不管此事的因是什麼,祖父以淇水城為交易,和南召人達成合作,確實算得上
勾結敵軍。”
“如果他當時不貪功,直接上報的話,或許就是兩樣結果了。”
“事已發生,再說如果也沒用。”
“祖父心裡也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