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譚永青早早來到招待所,帶著高遠來到二紡機。
其實二紡機名義上是紡織廠,但是除了生產紡織品之外,二紡機還有一部分紡織機械的研發生產業務,所以才被叫做二紡機。
二紡機和清河紡織廠離得不遠,都在清河縣郊區,從縣城到二紡機乘公共汽車要差不多一個小時。
到了二紡機,譚永青先是帶著高遠去食堂吃了頓早飯,之後兩人才來到車間。
車間裡顯然是才被清理過,非常乾淨,但是裡麵擺著三條產線,產線旁邊全都是零散的機械零件。
除了零件,產線旁邊還或站或坐著一些人,他們穿著統一的工裝,看樣子正在等著譚永青。
進入車間,譚永青也懶得介紹,直接從一個櫃子裡翻出那本德文手冊和高遠翻譯過來的草稿,開始一一給高遠介紹那些零件。
高遠認真的聽著,他發現有一部分零件已經被裝配上去了,放在地上的那些都是還不知道該裝在哪兒的零件。
一遍聽下來,高遠大概聽出了譚永青的意思。
就是他們找到了手冊上對應的零件,可在對著手冊去裝配時,卻發現裝不上去,於是他們懷疑是不是手冊翻譯錯了,或者他們找錯了零件。
於是在譚永青介紹完所有零件之後,高遠又拿著手冊對比了一遍。
因為手冊上在介紹零件時不僅說明了名字,還配上了對應的規格,高遠便用卡尺和鋼尺一個一個量。
量完之後,他找出了問題,所有這些裝不上去的零件都是一些很關鍵的零件,比方說軸、軸套、銷之類的,這類零件對尺寸要求都比較高,哪怕隻是一點點偏差,都會導致裝配不上。
而地上所有這些裝不上的零件,都在尺寸上有一點偏差。
找出問題後高遠納悶了,以他對德國工業的了解,德國人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而且是這樣大批量的零件都出差錯,這幾乎導致這批機器變成廢品啦。
想了想,高遠把譚永青拉到一旁,說道:“零件沒有錯,就是尺寸有些偏差,如果我估計得沒錯,應該是老毛子在倒手的時候把這些關鍵零件給換了。”
譚永青在蘇聯留過學,即便兩國交惡,他也認為那隻是政治問題,而這批機器是兩國交惡之前引進了,那個時候,老大哥怎麼可能搞這種小動作呢。
“不會吧,那批工程師都是我朋友,我們的關係多好哇,他們怎麼可能乾這種事兒呢?”
“嗬嗬,可不可能事實都擺在這兒,如果是一兩件零件出了差錯,那還可能有彆的原因,可是這麼多零件全都有差錯,還全都是關鍵零件,那我就不得不懷疑是有人把原來的零件給調包了。至於什麼原因嘛,我想不用我多說你也能明白。”
看著譚永青還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高遠歎了口氣,“這隻是我個人的猜測,具體什麼原因咱們現在追究也沒用。好在這些零件隻是尺寸有偏差,咱們把尺寸糾正過來就行了。”
前麵說了,二紡機有研發生產機器的業務,自然也有那個能力,隻要找出症結,加工零件不成問題。
譚永青甩了甩腦袋,極力讓自己從震驚中恢複過來,“對了,這還隻是機器部分的問題,還有電器,我把他們留下的資料整個兒翻了一遍,好像沒有看見電器部分的接線示意圖或者說明之類的。你再給看看,是不是翻譯的時候漏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