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日軍貫穿整個抗戰時期的老一套戰術,就是正麵進攻側麵迂回,隻是兵力和攻擊重點是側重那邊,就根據戰場形勢來決策。有時是迂回是牽製,正麵才是攻擊重點,而有時又是正麵來牽製,側麵則是作為突破口。
不得不說,日軍這種戰術雖然老套,但是運用起來確實有虛有實,靈活自如,讓你明明知道,卻是防不勝防。
在幾年後的全麵抗戰中,日軍就是熟練運用這種迂回戰術,連續贏得了淞滬會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及徐州會戰的勝利,從而一舉占領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甚至在戰後,日軍的這些戰績,被西方國家的軍事學院列為迂回攻擊的經典戰例,可見日軍將這種戰術已經運用得熟練無比,到了靈活自如的程度。
但是,在今天,在這燕山山脈中,日軍無往不利的迂回戰術卻是受到了很大的製約。
本來,如果中國軍隊沒有在外線的部隊,日軍的這種調動必然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打139師一個措手不及。
但現在,在周文的預判下,妙花率領一分隊搶先趕到了日軍24聯隊的前麵,發現日軍果然有向西線139師防線調集兵力的情況後,就果斷展開了襲擾和狙殺,而且得到提前警示的139師也加強了陣地的防禦措施。
可以說,日軍在攻擊西線的行動中,首先就失去了戰役的突然性。
當然,他們現在還不知道。
雖然沿著長城的城牆行走,鳳凰山和櫻桃園的距離還不到10公裡,但是要從山下走可就要繞出近20公裡的路程。而且山路崎嶇,山林和溪流縱橫,大部隊的行軍還有無數騾馬和馬車隨行,速度自然就緩慢。加上很多山路勉強就隻能一輛大車通過,整個行軍隊伍就拖得老長。
而日軍對沿途的安全也不是沒有考慮和安排,他們派遣了幾個步兵中隊在山路兩邊的樹林和山地上跋涉行軍,與主力行軍隊伍保持平行,同時護衛住兩翼。
但是,一分隊的襲擊卻從不按常理出牌,在前世就被灌輸過遊擊戰思想的周文,這次沒有讓一分隊全方位展開襲擾。而是在山路靠近北麵的一端樹林中或是山地上,讓工兵排埋設了上千顆地雷。
這次長城抗戰,周文帶來了三千顆德國進口的S型地雷,也就是二戰中著名的“彈跳貝蒂”。
之前對混成14旅團的戰鬥中也隻用了幾百顆,而這次,他直接在鬼子24聯隊的必經之路的北邊用了上千顆。
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鬼子兩翼的守護力量相互脫節。
德國S型地雷體積很小,又都是塗成綠色的,安放在土裡、草叢和樹下甚至樹木上都非常方便和隱蔽。又根據埋設地貌的不同,分為絆發引信和觸發引信,鬼子即使要派工兵來排雷,就憑著小鬼子現在用探針排雷的簡陋方式,不花個十幾二十天,彆想將雷區清除乾淨。
何況周文設置雷區的目地是不求殺敵,隻求能暫時隔絕日軍在北麵的推進速度,讓二分隊在北麵有從容布局的時間。
而一分隊則是全部集中在南麵襲擾鬼子幾個護衛南麵側翼的步兵中隊。
這樣就形成了一分隊在南,二分隊在北麵的夾擊之勢,隻要鬼子露出破綻,就可以瞅準機會吃掉他一部分兵力。
日軍是想急於去攻擊長城防線,不想與外線的中國軍隊做過多的糾纏。而傭兵團則是巴不得跟你糾纏不清,最好是你掉頭來對付我更好。山高林深的,老子帶著你轉大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