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要想憑借傭兵團這區區千把號人,也是不可能改變曆史的走向。
所以在戰爭初期,中國軍隊被日軍打得丟城失地、節節敗退的結局已經注定。
那有人會問了,既然曆史不可改變,周文為什麼還要想著擴編部隊?
就是因為,周文在之前還在抱有一絲幻想,或者說是一絲僥幸。就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力挽狂瀾,能不能以己之力去創造戰機,去影響和帶動友軍,一舉扭轉乾坤。
所以在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中,不管是廟行之戰還是派出張小平去狙擊日軍指揮官,他都是力所能及地努力去爭取那一線勝機,但由於日軍的過分強大以及國民政-府缺乏抗戰決心等種種原因,沒有達成目標,也讓他徹底醒悟過來。
於是,現在的周文就拋棄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把目標又回到了當初成立傭兵團的初衷上。
那就是,雖然無法改變曆史走向,但是可以改變曆史上雙方的傷亡的數據。
曆史上日軍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陣亡數雖然眾說紛紜,沒有一個權威性的數據,但是國內外普遍認為是在45-60萬之間。
中國軍隊犧牲了多少呢?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加一起,一共是380萬人。
周文帶領傭兵團的兩次參戰,已經改變了部分數據。
曆史上,淞滬抗戰,日方報導是陸軍陣亡620人,海軍陣亡149人,當然以小日本一貫報導自己傷亡就縮水,報導國軍傷亡就誇大的尿性,總陣亡數肯定不止於此,但即使按照兩倍計算,也不會超過1500人。
中方報導是陣亡4274人,如果加上醫療條件所限,後來傷重不治的重傷員,總數應該在5000人上下。
中日雙方戰損比為接近5:1。
但現在,即使是日軍一再縮水的報導,也公開承認陣亡陸軍人數為2691人,海軍為692人,按照兩倍計算,小日本陣亡數肯定超過5000人。
而周文了解到的,十九路軍和張長官率領的第五軍總共陣亡接近5000人,而且大部分重傷員由於有紫清紅藥的及時止血效果,都得以痊愈,現在很多都成了教導總隊二支隊的官兵。
也就是說,由於周文帶領傭兵團的參戰,讓中日雙方的戰損比達到了1:1,而且中國軍隊還在零頭上占了一些優勢。
而長城抗戰中,這種改變就更大了。
曆史上的長城抗戰,由於東北軍潰敗在先,加上參戰的大多都是北方軍閥的部隊,在組織和統一指揮方麵存在很多問題,裝備上更是參差不齊,老舊簡陋。
加上北方遠離國民政-府的控製,在後勤保障上很難如淞滬地區那般快捷便利,導致戰鬥減員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