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既然要把南京作為跟日軍決戰的戰場,南京的老百姓和各種工廠就必然要事先組織疏散轉移,這就能避免被日軍屠殺平民的慘劇發生。
周文在陳述中,向校長建議的是,上海之戰初期,中國首次向日軍發起進攻的兵力必須不低於4個師,以三個師向預先製定好的軍事目標發起攻擊,一個師作為預備隊。
要知道,上海日本駐軍數量並不多,海陸兩軍加一起也不過三千多人,加上日軍軍事化訓練過的武裝僑民,總兵力不會超過7千人。而我軍則是以4個德械師5萬餘精銳發起突然攻擊,成算較大。
而且預先要作出兩個後續作戰方案,一個是將日軍全殲並占領日軍的所有據點後,如何防禦日軍海上援兵登陸的方案;另一個就是日軍頂住了我方攻擊,等到了援軍支援的方案。
戰役中期,此時雙方的增援部隊都已趕到,並在各處戰略要地上展開爭奪,此時中國軍隊就依托工事和房屋,與日軍膠著拚殺並繼續投入兵力,吸引日軍再次增兵。
戰役的後期,從時間上判斷,也就是戰役開始的兩個月至兩個半月之後,當日軍開始取得戰場優勢的時候,就要開始組織參戰部隊交替掩護,逐步後撤。
而上海戰役打響之際,南京就要做好最後的防禦準備,堅守市區與鬼子血戰的部隊一定要事先就選定,開始在南京城內疏散百姓、構築工事、熟悉戰場,製定各部隊的防守區域和退守路線,同時做好堅守三個月以上的物資準備。
從時間上考慮,上海戰役如能堅持2個半月為最佳,吳福線和錫澄線各堅守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等到日軍攻擊到南京城下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5個月,南京的各項防禦準備想必就更為完善。以周文的判斷,堅守三個月以上是很有可能的。
周文當然也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抗戰的曆史戰績作為借鑒。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中著名的衡陽保衛戰。
1944年6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集中20萬大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一舉攻克了湖南重鎮長沙,直逼當時有“小南京”和“小上海”之稱的衡陽城下。
中國軍隊在此次戰役中由於戰略指導失誤,戰役指揮失當,加之軍隊素質良莠不齊,竟然出現了自淞滬會戰以來的第二次大潰退,這裡不再贅述。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當日軍對衡陽城發起進攻的時候,卻不知衡陽人軍民在長期抗日救亡鬥爭鍛煉之後,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衛衡陽,與守軍一道,積極投入衡陽保衛戰。
衡陽人民抗敵後援會發動民眾破壞道路,毀掉橋梁,切斷日軍進攻路線。
日軍曾派飛機偵察,得到的情報稱“株洲至衡陽之鐵路和寶慶至衡陽之公路,悉被衡陽居民破壞,運輸設備,一無所有。”
<b
r>????這些任務全是群眾自願參加,義務完成的。
同時,抗敵後援會和市政府、工會還組織了3000名工人,征用了市區120家木材廠商的木料120餘萬根,配合奉命“死守衡陽”的國民軍第十軍,利用衡陽周圍河川、丘陵、城牆和房屋,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
城內各街道都挖掘了戰壕、散兵坑,修築了暗堡、機槍掩體鐵絲網等,構成堅固的防衛體係。這些防禦工事,對打擊日軍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由於外圍國軍各部隊都被打散和撤退,衡陽守軍僅僅剩一個建製已經不整的第10軍,大約1萬7千人的中國軍人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