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個時期的民國工業水平雖然羸弱,但是小噸位的軍艦還是能製造的。
當然,可以堪當大任的造船廠屈指可數,無非就是大中華造船廠、江南造船廠、武昌造船廠等。
其中,最負盛名的還得是江南造船廠,它脫胎於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江南製造總局。
雖然江南造船廠的發展也是一路坎坷,更因為經費問題屢次被政-府削減,但在1931年,依然獨立自主完成華夏曆史上第一艘國產軍艦製造,艦艇由造船專家葉在馥設計,這便是逸仙艦,排水量為1560噸。
雖然說,艦艇噸位並不是太大,航速隻有12節,甚至比不上戰列艦,也比不上從日本購置的排水量達2千多噸的寧海號輕巡洋艦。但它是國產的,雖然部分部件進口,但也算得上華夏造船業的一次重大進步。
1千多噸的輕巡洋艦都能製造,100噸以內的江河小艇自然是不在話下,而且造價肯定要比國外進口的要低得多。
隻是,即使周文想造新船,卻還有一個比周文更加有錢又更加心急的大金主更想造船。
這個大金主就是民國海軍。
麵對日益緊迫的國際局勢和拱衛海防的需要,南京政-府早於1928年的二屆軍事會議上,便通過了《整理軍備案》,該案主張加強海軍力量建設,在國防上,海軍、空軍和軍港要塞之建築,均為重要。
1929年,南京海軍部製定出“六年建設計劃”,力主在六年內建設主力戰艦10.5萬噸、炮艦6800噸和輔助艦船537萬噸,進而推動海軍武器裝備建設。
而且,此時中日海軍之間的差距巨大,要想短時期內趕上日本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國府也清醒地認識到,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民國海軍也根本不具備攻勢作戰的能力,隻能巧妙借助海口、內河等有利地形,並通過炮台、水雷展開防禦作戰。
而在其中,小噸位的魚雷艇、布雷艦、炮艇等等的作用就凸顯出來。
所以,現在包括江南造船廠在內的幾個造船廠的訂單都被民國海軍排滿了,哪裡還有餘力幫周文造炮艇。
而且,周文用炮艇可不是為了抗日,他深知在沒有空中優勢和強有力海軍支援的情況下,開幾艘小炮艇去跟日本人的驅逐艦作戰就純屬是白給。
他隻是想用炮艇為長江公司的航運護航保駕,當然不要求性能有多好。
隻要能比貨輪的速度快一些,能夠有一些基本的防護和比輕武器威力大一些的打擊能力就可。
他需要對付的可不是什麼正規軍隊,就是長江沿線的那些水匪江霸而已。
從使用壽命上來說,周文也不需要新船,隻要這些炮艇還能勉強用上個三四年就行。雖然他現在不差錢,但也不是錢多了沒處花。
對於未來的全麵抗戰來說,現在省下的每一分錢造出的子彈,也許就能多殺死一個小鬼子。何況真正花錢的時候還沒到來。未來想要購買的飛機和坦克,哪一個不是吞金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