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普爾在接到曼德爾的通知,得知周文同意後,就馬上帶領幾個助手,通過德國情報部的特殊交通渠道,乘飛機中轉多地,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了華夏。
此時,距離希普爾到達山西已經快一個月了。
由於希普爾在一戰時常年與英國人作戰,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與周文交流時毫無障礙。兩人初次見麵時,都還沒寒暄幾句,急不可耐的希普爾就直入主題,跟周文探討起特種作戰的戰術思路。
要知道希普爾對特種戰術已經研究了多年,加上也有當年與英軍作戰的實戰經驗,積累了很多心得和構思。而周文更是已經有了多次將特種戰術運用成功的案例,雙方這一交流可就算是遇到了知音。
對希普爾來說,周文詳細介紹幾次戰例的過程就已經讓他如獲至寶,等於是將他的那些戰術思路與傭兵團的戰例進行對照驗證,精粹了他原來理論上的很多不足和漏洞,極大充實了他特種作戰思路,更是堅定了他要在德軍中建立一支特種部隊的決心和信心。
何況周文還有後世帶來的很多特種作戰的思路和理論,雖然不是很係統,但每一個思路對希普爾都有茅塞頓開之感。
而對周文來說,他的特種作戰思路隻是參照後世信息時代得到的那些戰例和特種部隊常規作戰的模式,從理論和係統上來說並不完整,也不是很清晰。畢竟他自己並沒有參加過特種部隊,也沒有上過正規的軍事院校,所以很多地方也隻是一知半解。
但希普爾不但是個有經驗的職業軍人,更是一個軍事理論的專家,對於特種作戰卻是從理論到係統都已經深入研究過,不論是特種作戰的模式、裝備、後勤、通訊以及在戰役和戰爭中的作用等等,都有了一個清晰而係統的思路和構想。
所以希普爾的這些理論和構想卻是極大充實了周文的戰術思想底蘊,對周文來說無異於上了一堂係統的特種作戰理論課。
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就相當於希普爾構思了一篇學術論文的理論剛要,而周文則是為這篇論文提供了實驗數據和驗證依據。
於是,一個年近50的德國少校和一個20出頭的民國少將,才一見麵就成了莫逆之交,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而周文自從穿越以來,終於找到了一個跟自己的戰術思維處於同一水平線,甚至還高於自己的同道中人,自然就要好好珍惜這次機會。
所以在希普爾到達山西的頭一個星期內,周文跟希普爾幾乎是形影不離,不論是吃飯還是其他應酬的場合,兩人都是沉浸在戰術討論中不可自拔。用妙花的話來說,要不是外國人不興兩個男人同住,怕是周文都巴不得跟希普爾這個半老頭睡在一起。
跟周文的交流就已經讓希普爾受益匪淺,連連感歎不虛此行。但等看到一分隊的兄弟們進行戰術演練的時候,即使是以希普爾參加過一戰,同時又對世界各國軍隊都有所了解的豐富閱曆和眼光,也不禁驚訝得差點眼珠子差點掉在地上。
什麼團隊配合、步炮協同、倒三角戰術、槍法精準、火炮如神等等也還罷了,起碼還在希普爾的理解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