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於擂台賽用的匿名製,就是你不到比武的時刻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這就會帶了一些不可控的變數。
總共21場比武,如果在出戰順序上出現連續的意外和失誤,也就是華夏的氣勁境高手連續遇到日本的一般高手,變相等於是自己的上駟被對方下駟兌掉。
而華夏的那些僅次於氣勁境的高手如趙澄宇、少林的萬妙應、陳妙空、孫門主以及左明青、周明遠他們卻是不幸遇上了日本的頂尖高手,又等於是己方的中駟跟對方的上駟硬拚,那最後的結果就不好說了。
也許到了後麵就要比拚雙方的中間力量,比如孫大柱和曲明星他們去跟日本的8段和9段比鬥。
雖然妙花對取得最後的勝利信心十足,但是華夏武者出現死傷就有所難免。
這可不是周文他們謀劃這次大比武的初衷。
其實本來按照周文的計劃,擂台賽應該是遵循勝者繼續比武,敗者出局的規矩。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以傭兵團現在7個氣勁境高手的底蘊,周文就有把握把日本的各路高手全收拾了,管你來十幾個還是幾十個,都是一路打穿。
但也許是小日本被許大成上一次的表現嚇住了,也或許是欺負華夏這邊的高手數量不夠多,這才沒臉沒皮地提出這種其實已經算不上擂台賽的比武規則。
這裡有人會說,為什麼什麼都要聽日本人的,我們不同意難道不行嗎?
其實不同意還真不行,就因為小日本本來就沒做好跟華夏方麵進行一次大比武的準備,是周文他們不斷造勢和營造,逼得日本人不得不同意這次比武。如果你不同意他們的規則,小日本就可以找借口不打這次比武。
但即使如此,妙花還是要尋找能夠跟日本人以硬碰硬的機會,而如果能夠連贏頭幾場,來自輿論和日本國內的壓力就會逼得他們不得不派出頂尖高手來扳回局勢,這就正中妙花的下懷。
此時,一個賽場的裁判來通知,日本人的第三場將會是一個持械者上場。
這也是比武規則要求的,那就是持械者上場要提前一場通知對方,給對方有準備的時間。
而日本人的持械者,幾乎可以百分之百斷定是劍道高手。
妙花瞬間就斷定,日本人果然感到了壓力,要派出劍道高手來爭第三場。他不由跟周文對視了一眼,然後轉頭對張曉平說道:“曉平,第三場你上。”
此時武當純陽派大弟子王曉瀾走出道:“妙花大師,要不還是我上吧,曉平師弟對敵經驗比我豐富,還是留在關鍵時候。我這個當師兄的不才,先去試試小日本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