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現在的這些德國軍官也許還沒意識到,眼前這個隻能稱為草圖,就連簡單初始數據都沒有的戰車,在未來的二戰中將會成為盟軍坦克的噩夢。
要說二戰中威名遠揚的德國坦克,也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虎豹兩兄弟,也就是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但是,在整個二戰期間,擊毀盟軍坦克和裝甲車輛最多的卻不是這兩款戰車,而是素有低調殺手之稱的德國三號突擊炮。
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的閃電戰攻勢當時震驚了世界。然而與表現搶眼的坦克部隊相比,步兵則要悲催的多,他們要負責清理波軍剩下的碉堡和其他防禦工事。
麵對波蘭守軍在碉堡內的頑強抵抗,德軍在戰場上極度依靠的牽引式火炮又無法和突進的步兵部隊同步,導致德國步兵在戰役的收尾階段還出現了不必要的傷亡。
以德國步兵最為依賴的75毫米步兵炮為例,這已經是非常輕便的火炮了,但是在實戰中還是無法做到與步兵共進退。
於是,當時德國的另一個大名鼎鼎的坦克戰專家曼施坦因將軍就提出了突擊炮的設想,也就是在坦克的底盤上架個大炮,拆掉炮塔做成固定的戰鬥室。
於是,在波蘭戰役結束不久,突擊炮項目的研發生產被德軍優先提上議程。
當時德國考慮的是能夠伴隨步兵進攻的自行直瞄火炮,所以就以已經非常成熟的三號坦克的底盤為依托,再安裝一門有固定炮塔的75毫米火炮。
當時曼施坦因提出的要求是,該突擊炮安裝在車身上的火炮有25度射角,車高不能超過一個士兵的身高,有利於突擊炮的隱蔽和防護。
德國工程師們僅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設計並生產出了5輛樣車,定名為三號突擊炮,也就是後世華夏俗稱的“三突子”。
三號突擊炮采用了三號坦克底盤,上部結構由裝甲板組成並焊接在底盤上並采用了部分傾斜設計,車體鼻板,炮盾和上層構造正麵裝甲厚度為50毫米,正麵等效裝甲厚度則是超過了80毫米,裝有24倍口徑的75毫米榴彈炮,也叫短管75炮。
本來三號突擊炮主要用途是用於進攻作戰的,依照原始設計,早期的三號突擊炮被配署在步兵師或機械化步兵師協助步兵作戰,並在對法作戰、巴爾乾戰役、1941年的侵俄之役與隨後的冬季防禦戰中獲得前線士兵的好評。
而在這個時期,三號突擊炮的反坦克潛力已在少數戰例中顯露出來。
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之一發生在1941年9月,日後聞名於世的虎式坦克王牌車長米歇爾.魏特曼
,在一次支援任務時用三號突擊炮低矮的車身對一隊俄軍T-26坦克進行了半小時的襲擊,在自身毫發無傷的情況下摧毀了其中的6輛。
要知道,此時的三號突擊炮裝備的還隻是用於步兵支援的短管75炮,而不是專門用於反坦克的,穿甲能力和精度都遠超前者的43倍口徑的長管75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