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早在1932年就已經研製成功,但由於有大量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庫存,所以換裝工作非常遲緩。
直到現在,也隻有少數常設師團裝備了八九式擲彈筒,而如他們華北駐屯軍這種臨時編製的部隊,依然隻能沿用老式擲彈筒,所以在這種遠距離交戰中就難於發揮作用。
此時,石垣瑛鬥的手下已經有不少人中彈,隻是由於這些老兵隱蔽得法,大多是輕傷,暫時還不影響戰鬥力。但是對麵的機槍火力太猛,他這邊的機槍已經完全被壓製。
在遠距離對射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現在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拉近交戰距離。他相信,隻要能夠衝進到一定距離,他的擲彈筒手和步槍手就能發揮出威力。
以他的認知,自己手下這些精銳老兵隻要能衝進300米距離內,他們的精確射擊必然能給直那人造成巨大的傷害。
所以,在擲彈筒製造出一片煙霧後,他就帶著剩餘的人迅速衝下了土坡。
可惜的是,他還是低估了Mg-34機槍和警衛連那幾個老牌機槍手的威力。
從理論上說,采用彈鏈供彈的Mg-34機槍,隻要槍管耐受得住,幾乎是可以連續射擊不會停歇的殺戮機器。
而且前文裡就說過,Mg-34機槍在狹窄空間內也能做到迅速更換槍管,一個熟練的機槍手不需要3秒鐘就能完成更換槍管的操作。
所以,當石垣瑛鬥帶著幾十人衝下土坡的時候,立刻就有四五個鬼子悶哼著倒下,而且有人還中了不止一發子彈。
這時就是機槍手老兵的經驗在發揮作用。他看到鬼子擲彈筒製造煙霧的那一刻起,就預測到鬼子有可能要衝下陣地,於是就著意壓低了射擊高度。
當然,在視線不明的情況下,這種射擊屬於瞎子摸魚,摸到就是賺的,摸不到也能起到威懾作用。
就在鬼子的擲彈筒不斷發射的時候,李大明也同樣下令己方的兩具擲彈筒開炮。
於是,就見汽車與黃亭子之間的空地上,騰起了一片煙霧屏障。
李大明其實打得跟石垣瑛鬥一樣的主意,就是拉近雙方的交戰距離。
李大明通過雙方短暫的交戰,就基本判斷出日軍的兵力不會太多。而現在自己的後續部隊正在趕來,李大明考慮的就不是怎麼保護師座安全的問題,而是打算將敵人拖住,等增援部隊上來後,一舉將這股孤軍深入的鬼子全部殲滅。
要想將鬼子拖住,必然就要拉近交戰距離,雙方糾纏在一起,讓鬼子想跑都不可能輕易脫身。
而且李大明也不算托大,雖然他現在的兵力還不到一個排,而且兩側還各分出了半個班在掩護側翼,正麵突擊的力量稍顯單薄。
但是,他的手下不但大量裝備了衝鋒-槍,而且還是一人雙槍,近戰火力並不吃虧。何況還能得到三輛改裝車上的機槍和精確射手的支援,李大明心中還是有些把握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此時的132師官兵心裡都窩著一股子火,這一天來的仗打得實在太窩囊了。
倉促的集結,倉促的行軍,倉促投入戰鬥,然後就是被鬼子飛機大炮的蹂躪,然後就是一個個陣地丟失,然後就是慌亂的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