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道理一個隻有數千人的教導總隊和一個上萬人的模範師,就能打出殲敵一個師團的戰績,而他花費了無數軍費、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打造出來的德械師,居然連一場像樣點的戰績都沒有,這是哪裡出了問題?
要說指揮官,現在淞滬戰場實際上就是他校長在親自指揮(他可從不認為自己的指揮能力不行),更有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專家進行指導,還有如陳修辭、百裡先生、以及眾多民國軍界精英的輔佐。
前線則有如身經百戰的張長官、號稱小諸葛的白上將等優秀將領的指揮。
而部隊方麵,更是體現出了華夏近代史上罕見的萬眾一心,三軍用命的頑強精神。即使是如川軍這種裝備簡陋,甚至穿著草鞋、背著***的地方軍閥部隊,在戰場上也前赴後繼、舍生忘死地跟日軍拚殺。
所以他想不通,所以他就還想再等等看。
而陳上將卻是知道戰局已經刻不容緩。
要知道,幾十萬部隊的撤退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哪支部隊先撤?哪支部隊掩護?側翼如何保障?殿後的部隊如何安全撤離?都必須要事先進行策劃安排。
而且撤退的部隊撤到哪裡?在哪裡進行補充修整?後勤如何供應?
這些更是要事先就計劃妥當。
作為一個具備戰略眼光的軍事將領,陳上將可是知道兵敗如山倒的危險。
如果撤退過於倉促,就有可能變成一場大潰退,那就會成為中國最精銳的一個作戰集團麵臨徹底崩潰的滅頂之災。
早在淞滬戰場局勢逐漸嚴峻之後,他內心認為中國軍隊打贏這場會戰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這還不僅僅是雙方國力差距造成的,而是上海瀕臨大海,日軍仗著海軍的優勢,其調兵速度超過了中國方麵當初的預料。
其從國內運兵至上海,比中國從湖南和湖北這種已經靠近上海的省份調兵還快,更不要說如雲貴川和兩廣那些距離遠的省份。
運兵速度快,也就意味著日軍的補給快。
而且陳上將還可以預見得到,現在的日本國內,不知有多少個師團正在組建,也不知道會有多少個師團正從海上趕來上海的路途中。
再加上其具有的海空軍優勢,勝利的天平隨著時間的拖延,隻會向著日軍方麵越來越傾斜。
這根本就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