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清廷的陰謀(1 / 2)

所以漢人在成年後就不能剃發了,需要把自己頭發綰成發髻,再戴上發冠。

頭發和衣冠,在古代文化中,絕不是單純的儀容,他是尊嚴,甚至生命的象征,早在秦朝,剔除1個人所有的頭發便是非常嚴厲的處罰。

在人類複雜的心理中,頭發是1層對於心靈的保護,完全剔除頭發,讓1個人缺乏安全感。

頭發的樣式對於古人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不同的發型,是華夷之辨重要的內容。

當時的中國北方胡人,幾乎都有具有各個民族特點的發型,這些發型是為了方便他們的馬上生活。

而有彆於漢人的,可以說的是,漢人的發型是他們文明的象征,是他們心中優越感最直觀的外在表露。

讀過曆史的許星辰心中卻是知道,早期的滿族發型並不是像影視劇中的那樣,剃半個光頭留1條粗長的辮子,而是有著嚴格的要求。

根據清朝初期所發布的規定【頭頂隻留發1錢大,大於1錢要處死】滿人也要按照這個要求,在頭頂隻留下銅錢大小的1片頭發,然後綁成手指粗細的辮子,必須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

在當時,滿族將這個發型稱為【金錢鼠尾】據說為了搭配這個發型,男子的胡須隻能留上唇左右十餘根,可以說是【鼠頭鼠腦】。

經過兩百年的時間,滿族的發型從【金錢鼠尾】演變到了【豬尾】最終才演變成剃半光頭。

而對於漢人來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也就等於自殘,是為不孝,所以在【剃發令】頒布後,遭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這讓1大批原本已經投降於清朝的人,重新舉起了反叛的旗幟,並且在全國各地都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起義活動。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順治2年繼公元(1645年)發生的慘案【嘉定3屠】將近十萬人遭到了屠殺。

由於嘉定百姓拒絕剃發十萬多人在【鄉紳候】峒曾的帶領下起義反清,由於是農民組成的軍隊,所以戰鬥力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是清軍的對手。

而清軍在吳湘總兵李成棟的帶領下,很快就擊潰了起義軍,攻入了嘉定城,在破城當天,李成棟就直接下達了屠城的命令。

這場大屠殺整整持續了1天,總共有3萬多人遇害,其慘烈的程度根本無法言喻。

但這場慘烈的大屠殺並沒有結束,正如同它的名字1樣反複發生了3次。

在李成棟率軍離開後的第3天,僥幸逃脫的幸存者返回了嘉定城,在1個叫朱瑛的義士領導下,他們再次集結了起來,對城中留守的清軍進行了1場反屠殺行動。

於是在當天夜裡,李成棟率軍返回嘉定城,對正處於睡夢中的起義軍進行了剿殺,這是第2次屠殺。

至於第3次屠殺是在2十天後,南明朝1個叫做吳之藩的將軍率領自己的部下前來攻打嘉定城,周邊的百姓對於清軍的暴行十分氣憤,所以紛紛加入了明軍的隊5,殺得城內清軍4散潰逃。

不久後,李成棟再次率領大軍平定了叛亂,順帶又屠殺了兩萬剛剛到達嘉定避難的百姓,至此慘死在清軍手中的百姓人數多達近十萬。

這場屠殺事件被稱為【嘉定3屠】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江陰、蘇州、嘉興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叛亂。

這對清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大部分,可是民間還是時常發生因為【剃頭令】而引起的反清活動。

可其中,最令許星辰感到十分憤怒的原因,正是因為發布【剃頭令】是清朝中的漢族官員提出來的。

在清軍攻打南京城時,內院學士李若琳和孫之獬就曾提出,在南京城破城之日,應該讓全國百姓都按照滿族的發型剃發,衣服著裝也需按照滿族的樣式。

根據《清稗類鈔》中的記載來看,孫之獬當時提出的理由是:“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恰好此時的多爾袞還在思考到底要怎樣才能讓漢族與滿族摒棄前嫌,和平共處,而孫之獬的提議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也是能最快看到效果的辦法,但實際上孫之獬等人之所以會提起此事,隻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

因為早在清軍剛剛攻進北京城時,孫之獬與李若琳就已經剃好了頭,在家中等著清軍的到來,而這1舉動隻為為了奔1個好前程。

可是讓孫之獬與李若琳他們沒想到的是,清軍在後來取消了剃頭的舊規,所以後來歸順清朝的明朝舊臣都保留了原來的發式。

這讓他們兩個主動剃頭的官員顯得十分尷尬,腦袋上就差寫著【漢奸】2字了,所以當他們穿上滿族朝服時,總是與滿族官員站在1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