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全民運動大煉鋼
下了班,一眾運輸隊的人急急忙忙跑回家,拿上袋子,又急匆匆地來到張金武的院子。
張金武提前準備了幾斤豬肉,分給院子的其他住戶。
之後在師兄弟和師娘韓曉卉的幫助下,把豬肉全部分完。
張金武也順利地從師傅們那裡拿到了一些任務。
算下來,隻是虧百八十塊錢點錢,對李開朗而言,沒有多少。
天色逐漸擦黑,張金武等人才逐漸弄完豬肉。
原本屬於他們自己的豬肉,張金武也送掉一半。
七八十斤的豬肉,分三家也一時吃不完,還不如分掉一半。
張金武揮灑掉額頭的汗水,“行了,都弄好了,你們倆也拿上十斤豬肉回去吧。”
盧文江和李開朗點點頭,他們倆也是滿頭大汗。
按理來說,分肉這事最好是在軋鋼廠弄,但軋鋼廠人多眼雜。
避免不不要的禍端,還是在外麵分最好。
“對了,小李,下個月,你可就多了好幾個任務,到時候可是很累的,你要做好準備。”
李開朗欣喜若狂:“謝謝師父!”
張金武連連擺手:“我又沒做什麼,這都是伱自己的做!”
閒聊了一會,盧文江和李開朗拿上10斤豬肉,朝著自己家而去。
回到家中,李開朗念頭一動。
看著麵前鬱鬱蔥蔥,茂盛的作物,李開朗也有段時間沒有簽到了。
“係統,簽到!”
【叮!宿主累積40天簽到,簽到成功!獲得以下物品!】
【升級卡碎片2!】
“嗯”李開朗眉頭微皺,“就這麼點東西”
“算了,一點就一點吧!”
李開朗轉移目光到種植倉庫。
自從種植空間升到4級後,也收獲了幾次,倉庫裡積累了不少作物。
一次收獲就有萬斤之多。
糧食、瓜果類蔬菜都是種植半畝地。
白菜、蘿卜、茄子、黃瓜、番茄一次收獲,就各有3千多斤,甚至4千斤。
土豆1千斤,甘薯2千斤。
稻米、大小麥等糧食總計也有1500斤。
算下來一次收獲有1萬6千斤,一個月就有4萬8。
再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收獲,一個月下來5萬斤。
多到李開朗現在都算不過來,要是再升一級,達到16畝地。
那一個月下來最起碼也有10萬斤。
“現在手上有3張升級卡碎片,等過兩三月,就能再升級。”
“到時候每個月10萬斤的收獲,那可要怎麼搞啊!”
李開朗現在收獲這些作物,就有些頭大,真的是幸福的煩惱!
李開朗捂著頭,痛苦道:“收不過來,收不過來!”
“對了,係統,什麼時候能自動收割糧食”
【叮——】
【下一等級,將為宿主開啟自動收割。】
聽到這話,李開朗如釋重負。
走到最角落的飼養牲畜的地方,裡麵有著一片繁榮。
總共200來頭牲畜飼養在裡麵,其中雞的數量最多,近100多頭,其他的牲畜也有不少。
“過了這麼久,總算是長大了,以後就不用愁沒肉吃了!”
李開朗環視種植空間一圈,這片空間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完全符合李開朗最開始所想。
“現在就等兩月,等空間升級後,就可以不用管了。”
念頭一動,李開朗便出現在外麵。
光陰荏苒,日月如流,半個月的時間在不經意間流逝。
轉眼間,時間來到8月。
在一次重要擴大會議上,領導決定1958年的鋼產量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
由此,興起了大煉鋼鐵的全民運動。
四合院。
街道辦的人來到院裡,“各位住戶,現在正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需要大家的支持。”
“有誰有多餘的、不用的鍋鏟等金屬,都捐獻出來,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軋鋼廠。
“各位工人同誌,現在是人民考驗我們的時候了。”
“國家建設離不開我們每一個工人的努力,我們要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需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
“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呂廠長的話讓工人們備受鼓舞,他們明白,自己作為國家建設的一份子,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此刻,他們感到身上充滿了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中,為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運輸隊。
張金武指揮大家:“大家夥今天的任務先放一放,先去鄉下把農民收集好的鐵料都運回來。”
“運回來後同一運到熔煉車間,卸完鐵料不要停,接著去運。”
“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現在就出去下鄉!”
隨著張金武一聲令下,整個運輸隊如同被注入了活力。
司機師傅們紛紛發動引擎,車輛啟動的轟鳴聲彙成了一曲振奮人心的交響樂。
卡車駛出繁華的城市,眼前展現的是一片烏泱泱的車馬景象,他們浩浩蕩蕩地朝著四九城的方向前進。
每輛車上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鐵料,從鐵鍋、鐵鏟再到斧頭、釘子。
無一不顯示出村民們對這次任務的重視和投入。
車輪滾滾,揚起一路塵土。
大家都馬不停蹄地走著,臉上洋溢著喜悅,似乎是能為國家做貢獻而高興。
李開朗率先來到秦家村,隻見村裡中央的空地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鐵料,形成一個小山包。
秦村長熱情地迎了上來,指著那些鐵料說:“李師傅,這是咱們村的鐵料,麻煩幫忙運走。”
李開朗點點頭,感激:“麻煩秦村長了,為我們軋鋼廠貢獻這麼多鐵料。”
秦村長擺擺手,謙虛地說:“這有什麼麻煩的,我們這是響應國家的號召,貢獻自己一份微不足道的力氣。”
一旁的村民附和:“是啊!李師傅,為國家做貢獻,怎麼能說麻煩,你這想法,要好好提升一下。”
“是啊,咱們農民平常也就種種地,也做不了什麼貢獻,難得遇上這麼一次,怎麼能不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