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錦衣親軍?”朱三太子一愣,“錦衣衛?這錦衣衛的名聲可不大好啊......”
“阿爸,”朱和墭笑了笑,道,“名聲不好又如何?隻要這個錦衣親軍的名聲夠大就行了!我們現在開的是大明朝廷。這大明朝廷,怎麼可以沒有錦衣衛?”
一旁的龐太監附和道:“就是,難們現在都有東廠、西廠、內廠了,怎麼能沒有錦衣衛呢?”
諸葛軍師也搖著獅頭鵝毛的扇子,笑著對朱天王道:“大王,錦衣親軍名聲在外,當年是天下無人不知。就算到了如今,在潮州這裡也有不少人知道錦衣親軍乃是大明天子的親兵......這天子親兵奉詔拿人的權勢,誰不想要?
所以這個錦衣衛的百戶官、千戶官,還是有許多潮州的宗族首腦想得的。我們如果想把治下的各都各鄉都變成我們的兵源召集之地,那就少不得派出去一大堆的錦衣衛的官職。有錦衣衛的官,又怎麼能沒有錦衣親軍的衙門呢?”
諸葛三和這麼一說,天王朱也覺得有道理了——東廠、錦衣衛的名聲是臭是香那都是士大夫們說的,對於下麵的平頭百姓或江湖人物而言,能夠成為東廠番子或錦衣衛緹騎,當上朝廷的鷹犬,那可真是既風光又有油水的事兒。
“那這個錦衣親軍要用什麼樣的軍製呢?”天王朱又問。
朱和墭回答道:“錦衣親軍的軍製隻能是以寓兵於民為主......郭師爺,加上喬林都過來的林、喬兩家子弟,咱們現在有多少人口了?”
“回世子爺的話,”郭師爺道,“林、喬兩家的人口還沒點算完畢,不過肯定都超過一千人。算上他們,監國府治下的民戶人口已經超過了三萬兩千,其中可以當兵的丁壯當有五六千人,不過這些人得守著自己的家業,還得忙活各種營生,不大容易集中。”
朱和墭這段時間也算沒白忙活,揭陽縣城周圍的二三十個鄉都,五六十個大姓,都已經剪辮易服,接受監國府的領導了。
每個認了朱三父子當主公的大姓,都派出了一批子弟跟著朱和墭回了揭陽城——這些子弟將會參加一場“定終身”的考試,通過考試的人會成為天王宮少年堂的學生。沒有通過考試的人,則會去當五廠學徒。
另外,那些住在揭陽島外的大姓,也都根據朱和墭的安排進行了遷移或布防。其中老家緊挨著南溪、北溪,便於揭陽城發兵支援,而且又有堅固的圍樓可以依托的大姓,都一分為二,一部分人跟著朱和墭上了揭陽島,一部分人則在原地堅持。餘下的各家,則都上了島。
至於住在揭陽島上,但不在揭陽城內的大姓,這些日子也都在加固他們的圍樓,準備和來犯的清軍乾上一場。
所以朱三父子現在擁有的可不止一座城堡了,而一座大城加幾十座小城,這反圍剿的能力可比隻守著一個揭陽孤城強多了。
不過據點多也有多的壞處,就是力量難以集中。那幾千個壯丁既是生產力,又是戰鬥力,平時都分散在各個圍樓裡麵,隻有在絕對必要的時候,才能把他們召集起來。
“那我們手頭掌握的精兵到底有多少?”天王朱又問。
“勇猛蘇,我們有多少常備之兵?”朱和墭自己也不知道具體的數目,於是就把問題出給了管這事兒的勇猛蘇蘇勇。
當然了,天王朱不知道兵多少是因為他躺平,而朱和墭不知道兵多少是因為這個數目天天在變——現在朱三太子的字號立起來了,而且大波玲還以大肚嫂的名義在召集蘇利的舊部,所以這段時間天天有好漢趕來入夥。
而蘇勇因為大肚蘇的族弟,又當過大肚蘇的親兵頭子,現在自然成了老蘇家的二號人物——等大波玲正式入了朱和墭的門,他就是蘇家族長了,所以朱和墭就讓他負責收人。
“回稟世子爺,”蘇勇道,“截止昨天晚上,監國府下轄的常備之兵已經達到了一千一百零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