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周末。
淺淺放學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們布置了一項作業,由家長陪伴孩子製作一盞‘滾燈’
滾燈是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浙省,據說還和明代抗倭有關,民間還有搶滾燈的競技比武習俗。
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喜歡,也覺得新奇,外部的大圓竹球罩住裡麵的小花燈,無論怎麼滾動,裡麵的小花燈都不會熄滅,一直都是垂直向上,既安全,又美觀。
小朋友們很喜歡。
但是卻愁壞了大朋友們。
班級群聊中,家長們大吐苦水,或是說沒有時間,亦或是直接表示不會做。
幼兒園的老師就知道會這樣,於是在周五下午放學的時候,特意把滾燈的製作方法打印出來,每個孩子一份,帶回了家。
可即便如此,也還是有家長叫苦連天。
好在老師也不強人所難,表示:不強求,主打對孩子的陪伴。
如此,這些動手能力差,亦或是根本就不想動手的家長才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江司辰和闞芷晴就不一樣了。
夫妻倆都知道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於是第二天一早,江司辰就帶著老婆和孩子外出購買需要用到的東西了。
然而想要找到竹子還真沒那麼容易。
還是江司辰靈光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在淺淺有些小失落的時候,她的爸爸買了一張涼席。
闞芷晴和淺淺母女倆都不理解,直到回到家,才明白江司辰的用意。
“涼席裡麵是什麼?是不是竹子?經過浸泡和蒸煮的竹條,韌性可是十分不錯的。”
說著,江司辰就將新買來的涼席拆掉了,拿起一根竹條,果然很好折彎。
既然材料找到了。
也有製作方法。
所以就隻剩下動手了。
好在淺淺是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孩子,在她爸爸的幫助下,一個又一個竹圈製作了出來。
十個大圈,一個中圈,一個小圈。
其實最關鍵的地方就是中間的那個燈,如果製作不成功的話,隨便一滾動,裡麵的蠟燭就會熄滅。
而且哪怕有製作方法,淺淺都覺得無從下手,在她的認知中,根本就無法理解。
好在她有一個好爸爸。
江司辰上網查詢了一下,又看了看製作方法,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訣。
先把竹條用蠟燭燒一燒,然後掰彎,就可以讓蠟燭的重心向下。
再分彆取出直徑不一樣的三個圈,拿來棉線做兩個垂直的軸,最後連接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了。
江司辰拿著它各種擺動,果然,用來安放蠟燭的‘燭台’真的會一直垂直向上!
淺淺很開心,小家夥蹦蹦跳跳著,然後獎勵了爸爸一個甜甜的吻。
“爸爸,好神奇呀,你好厲害呀爸爸!”
“最後就剩下拚搭框架的這一步了,來,咱們一起做。”
就連闞芷晴都被拉了過來,一起動手。
前後不過十分鐘,用來‘滾’的竹圈就拚搭完成了。
闞芷晴剛才也不是‘偷懶’而是在裁剪紅色的紙張,因為她覺得把這些紅色的紙糊在滾燈上,會顯得更加好看。
說乾就乾,從江司辰手中接過滾燈的框架,闞芷晴開始了糊紙。
待這最後一步完成,‘滾燈’複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