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天欲令其滅亡,則必先……(2 / 2)

北宋官家 月麒麟 7746 字 5個月前

他之所以能夠屢次改動製書的內容並順利施行下去,本質上是因為,劉娥在背後替他撐腰,為他背書,證明製書的內容確實無誤,所以才這般順利。

可如今情形和當初,早已大不相同。

雖然說,丁謂仍舊是劉娥的心腹大臣,但是,之前的時候,丁謂的利益和劉娥是一致的。

甚至可以說,他改動製書內容的舉動,本就是出自劉娥的授意。

但現在丁謂的這種做法,卻無疑是在和劉娥對著乾。

就算眼下,劉娥仍顧忌著他宰相的身份還有多年合作的情分,可這些,終歸都會被慢慢消磨殆儘的。

另一邊,眼瞧著趙禎對寇準的確沒有過多的關心,劉娥的神色也恢複如常。

不動聲色的將製書合上,遞給了旁邊的內侍,讓他們一會和其他的製書一同送出宮去。

隨後,她停下了手頭的事,略微板起了臉,道。

“官家今日,可是起晚了?”

啊這……

趙禎微微愣了愣,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隻好低頭道。

“朕知錯了,請大娘娘勿怪。”

雖然說,今天的早朝翹班,算是他和劉娥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是作為皇帝,賴床不上朝,也的確很難講什麼道理。

既然如此,不如乾脆認錯的好,反正他以後也沒打算改,挨罵就挨罵吧……

果不其然,看趙禎這麼快就低頭認錯,但明顯有幾分耍無賴的口氣,劉娥也有些無奈,道。

“視朝乃是大事,不可懈怠。”

“知道了……”

趙禎敷衍了一句,眼神朝著四周看了看,很快就開始轉移話題,問道。

“大娘娘,今日怎麼是張都知在旁侍奉,雷押班呢?”

宋代吸取了唐後期宦官專權的教訓,嚴格限製了宦官的人數,對於內侍的機構也有了更嚴密的規定。

就拿現在來說,雖然宮中在冊的宦官不過兩百餘人,但卻分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兩個機構。

內侍省又稱北司,前省,其中低階者,負責拱侍殿中,灑掃雜役,高階者則會派出宮外,有固定的差遣。

入內內侍省又稱南班,後省,其中低階者負責承旨臨時出外辦事,高階者通侍禁中,屬於宦官中真正的高品。

所以相較之下,後者的地位要比前者更高,因此,隻有內侍後省才設有宦官的最高官職都都知,隻不過現在暫且空缺。

再往下便是都知,常額兩員。

如今在宮中任入內都知的,一個叫藍繼宗,在趙恒駕崩之後,被充作使者,去向遼國報喪,尚且未歸。

另一個便是眼前的張景宗,是皇城司的五員勾當官之一,算是劉娥最信任的宦官。

不過,也正是因為最受信任,所以張景宗才有時不在宮中,他更多的,是在外頭替劉娥辦一些要緊的事情。

像是這次,趙禎沒記錯的話,負責督建趙恒陵寢的事宜的,就是張景宗,可如今他卻出現在了宮裡,莫非……

“前些日子,雷允恭說,他受先皇恩遇多年,如今先皇駕崩,修建陵寢之事,他若不出力,心中不安,所以自請管勾山陵事。”

劉娥本也就沒想揪著趙禎不放,眼瞧著他轉移話題,倒是也不點破,順著他的話頭便道。

“我本覺得他少年得寵,一直在宮中任事,未曆外任,怕他辦不好事,可雷允恭苦苦相求,我念他一片忠心,有所不忍,所以,便讓他接替張景宗,去了外頭。”

聽了這話,趙禎眼中眸光一閃,嘴角很快便泛起了一絲笑容。

果然,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至少現在,還沒有因為他的到來,而產生什麼變化。

宋代的宦官製度比較特殊。

內侍的選拔,多是通過原有內侍收養幼童來補充的。

按照慣例,這些幼童自小入宮侍奉,屬於內侍前省的序列,乾的都是雜役的活。

等到年紀大些,便可獲得官職,正式成為內臣,然後被外派出宮,承擔固定的差遣。

曆年數年之後,如果乾得好,便可以調到內侍後省,成為宮中日常隨侍辦事的內臣。

但是,這種製度是在趙恒在位後期才慢慢建立的。

所以,總會有那麼幾個漏網之魚,其中之一,就是雷允恭。

他雖然也是自幼入宮,可卻很早就被派到劉娥身邊侍奉,並沒有經過內侍前省的出宮曆練。

正因如此,劉娥雖然信任他,卻一直不敢讓他像張景宗一樣出宮辦事。

這次勾管山陵事,應該算是雷允恭第一次出宮辦事。

但不出意外的話,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了……

將心中的念頭按下,趙禎笑著開口,道。

“怪不得這段時日,見到雷押班的時候少了許多,不過,他能有這份心,的確是難能可貴。”

“那既然如今雷押班接替了張都知,負責勾管山陵事,張都知接下來怕是便要留在宮中,隨侍大娘娘了?”

這話問的尋常,但是劉娥卻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是將目光看向了在旁侍立的張景宗。

於是,便見這位官至入內都知的大璫拱手答道。

“官家容稟,臣雖想侍奉在太後和官家身前,但先皇下葬之後,需往各處奉安禦容,如今先皇禦容仍在景靈宮中,臣需先行前往查看,故而,過兩日便要出宮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