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趙禎低估了這兩位能夠一步步走到中書宰執的人……他都能想到的事,這二位豈會想不到?
毫不誇張的說,馮拯的這番話,完完全全的規避了所有的風險。
先是解釋自己的消息來源是外朝而非內宮,隨後又言明他已經按照規矩先去找過丁謂,在實在找不到這位首相大人的狀況下,才無奈選擇入宮。
一方麵體現了自己的儘職儘責,為天家分憂之心,另一方麵,也委婉的表達了他恪守規矩,順帶著還暗諷了一下丁謂擅離職守……就仿佛,他真的不知道丁謂為什麼‘回’府一樣。
趙禎透過珠簾,目光似乎落在了蒼老的馮拯身上,心中鬆了口氣的同時,也再次暗暗告誡自己。
果然不能小看任何一個能夠站到權力中心的大臣!
這位馮相公,平素人畜無害,和善的很,以致於,哪怕趙禎已經從記憶當中獲知了他的諸多事跡,還是下意識的對他有些輕視。
但是,剛剛的這麼一番話,卻讓他真正意識到,哪怕是有腦中的那些記憶做依仗,可畢竟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都不是容易改變的。
現在的他,還遠遠達不到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標準。
身居高位者,易驕矜自滿,將權位之威當做自身能力,丁謂犯了這個錯,他也更當引以為戒,時刻警醒。
果不其然,馮拯的這番話說完之後,趙禎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身旁的劉娥臉色舒緩了下來。
不過,也隻是片刻,她便又皺起了眉頭。
至於原因,自然是因為那份奏劄……
劉娥看完之後,臉色變得頗為難看,思忖了片刻,又讓人遞給了趙禎。
於是,趙禎這才頭一次直觀的意識到,大宋言官的戰鬥力。
剛剛王曾說的時候,趙禎已經覺得有些咂舌了,要知道,皇陵浸水這樣的事,也是普通的官員可以隨便議論的?
而且,不僅議論,還扯到了天意上,這要是換了某清,被砍八百回都不夠!
然而,當他真正看到這份奏劄時,才發現,王曾說的已經夠委婉了……
這份來自於監察禦史鞠詠的奏劄裡,雖然用流言當托詞,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他自己想說的話。
他以皇陵滲水為理由,極言此乃各地偽造天書,蠱惑君王大興祀封,對神靈不敬,以致上天震怒,故有所警。
洋洋灑灑上千言,就差明著罵趙恒好大喜功,崇信天書祀封,這才引得神靈發怒,降下如此災禍了。
看完之後,趙禎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偷偷看了一眼劉娥。
果不其然,這位大娘娘的臉色早已經是陰雲密布。
不過,大宋的言官便是如此,上諫天子,下劾百官,其自由度在曆朝曆代當中,都屬冠絕。
所以,哪怕知道鞠詠這是在指桑罵槐,劉娥也隻能捏著鼻子忍下這口氣……
“兩位卿家辛苦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劉娥努力的擠出一絲笑容,開口將剛剛略顯緊張的氛圍衝淡,問道。
“依中書之意,此奏應當如何?”
於是,底下馮拯和王曾二人對視一眼,心中也不由鬆了口氣。
事實上,他們也沒有趙禎所想的那麼淡定從容。
所謂伴君如伴虎,他們可不像丁謂一樣,是太後的親信,可以肆無忌憚。
再說,就算是丁謂,現如今不也快要自食惡果了嗎?
眼瞧著太後總算問到了正題,二人躊躇片刻,馮拯上前道。
“太後,山陵事乃丁相公主持,負責建造者,多為宮中內宦,故而,臣等並不知具體情狀。”
“故而,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召見丁相公和宮中負責勾當山陵使的內侍查問此事。”
“如若皇陵滲水之事隻是子虛烏有,那麼,朝廷隻需澄明謠言,依原定之日為先皇出殯,自然一切無虞……”
話說到這,馮拯的話頭停住,沒有繼續說下去。
以致於,殿內陷入了一片寂靜當中。
片刻之後,珠簾後響起一聲無奈的歎息,劉娥道。
“事到如今,吾也不瞞二位宰執了,這件事情吾也是剛剛知曉,入內押班雷允恭擅移皇堂,以致工期延誤,新皇堂下多山石,又臨水源,實為絕地,如若繼續營建下去,日後恐有崩塌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