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若不用呢?(2 / 2)

北宋官家 月麒麟 5567 字 5個月前

隻不過,她一直習慣的是傳統的理政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君主並不直接躬理庶務,大小事更傾向於看重宰執的意見。

所以,她才下意識的順著馮拯等人的思路去想問題。

可趙禎或許是因為政務接觸的少,所以反而能夠跳出這個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人有的時候想不明白某件事,並不是因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為並沒有意識到身在山中。

趙禎現在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劉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禦史上奏,說明這件事的確已經在外間傳開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必須用外朝的大臣來審案。

因為朝野上下關注的是結果!

皇陵出現了這樣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們對最後的案情結果是有一定預期的。

所以,能不能安撫輿情的關鍵在於,最終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他們的預期。

這考驗的是作為決策者的她。

如果說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謂的話,那麼,就算是魯宗道來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會滿意。

相反的,要是她無意徇私,那麼,結果符合這些大臣們的預期,他們自然也不會鬨。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趙禎說的沒錯,這件事交給宮中來審,其實完全沒有什麼問題。

不過,即便如此,劉娥稍一沉吟後,還是道。

“官家所言的確有理,但朝中政事,本該和宰執共議,就算是要讓宮內人來審,也當和二位宰執商議著來,所謂兼聽則明,官家方才一言而定此事,確實莽撞專斷了些。”

若不專斷,那兩人能走嗎?

簡單的看過腦中那份記憶的生平之後,趙禎的第一感覺就是,作為皇帝,曆史上的宋仁宗實在是過分軟弱了些。

如果說,趙恒對文官的優容,是因為他在對遼戰事失敗後,需要文臣為自己粉飾太平,尚可理解的話。

那麼,曆史上的趙禎對於文官的忍讓,恐怕更多的在於,他本人政治能力的不足。

仁宗一朝,是文官最活躍,也最放肆的時代,曆史上的趙禎在和文官的對峙當中屢屢落於下風,除了追封溫成皇後一事成功之外,其他時候,但凡是和文官發生的矛盾,基本都是以他退讓而告終。

事實上,趙禎並不認為,曆史上的仁宗沒有力量壓製文臣。

隻不過,或許是出於性格原因,又或許是覺得沒有必要,但是總結下來,給趙禎的感覺就是,曆史上的仁宗,並不懂得怎麼使用手中的這份權力。

如今既然換了他來,必不可能再像曆史上一樣,任由文官的權力擴張,所以,打從一開始,就不能慣他們這種壞毛病。

不過,心中雖如此作想,可趙禎的卻不敢多言,隻道。

“方才隻是一時情急,大娘娘放心,臣之後再遇到這等事,定會先問過大娘娘。”

事實上,趙禎更清楚的是。

案子誰來審對於劉娥來說,壓根就不重要,讓劉娥感到不滿的,其實是趙禎擅作主張,直接給宰執下令。

這種行為,對於目前的權力關係來說,雖然道理上挑不出毛病來,但其實是一個稍稍有些出格的舉動。

這一點趙禎也知道,隻不過當時的狀況,劉娥顯然已經打算答應下來,要是他不出言的話,那麼一切就真的成了定局。

所以,他必須要開口。

所幸的是,目前看來,情勢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雖然劉娥對此有所不滿,但或許是因為這件事本身無關緊要,所以,她也沒有過分在意。

當然,這種事情如果出現的多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趙禎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這話一出,劉娥總算是點了點頭。

“嗯,天色也晚了,你且去吧……”

於是,趙禎站起身來,躬身告退。

不過,就在他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卻聽得劉娥又道。

“今日之事,也算因官家所起,官家對先皇一片孝心是好事,既是如此,之後皇陵諸事的調查進度,吾會讓張景宗也及時回稟給官家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