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42秒信號
1750年12月16日。
此時的【源】已經接替了幾乎所有繁冗複雜的工業生產任務。
但這並不是【源】的極限。
為了更好地解放【源】的性能,有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智械的概念。
簡單的來說,小到路邊的垃圾桶,大到重型工農業生產設備,將所有的機械都接入【源】的控製係統,從而打造一套自發運行的烏托邦世界!
所有人都不需要為生計發愁,因為此時的生產力水平遠遠超過了每個人的基礎物質需求。
聽起來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我還是堅定地投出了反對票。
原因很簡單。
這顆星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無法離開這顆星球,這種做法將會榨乾這顆星球的最後一絲潛力,我們也將徹底滅亡於這座烏托邦牢籠之內。
考慮到這一點,我開始向學術界發出呼聲——重啟深空探測項目,借助【源】的力量繼續尋找離開這顆星球的方法。
通用式人工智能【源】的龐大生產力可以幫助我們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過去數十年的研究工作!
但……沒有人理會我的呼聲,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之上。
學術界已經徹底放棄了深空探查項目。
漸漸地,海安深空觀測站再次回歸了原先的寧靜——它再次成為了文明中的一座孤島。
……
1751年4月18日。
或許是年紀大了,又或許是因為海安深空觀測站太過安靜了,我似乎把【源】當成了一個人,下意識就想和她說說話。
這是一個壞毛病。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已經徹底習慣了這種生活。
我嘗試改掉這個習慣,但努力了數次都沒有成功——堅持最久的一次是10分鐘零3秒。
不得不承認,以全球網絡為數據庫的【源】擁有相當完善的語言處理機能。
在一些特定問題的處理上,她甚至做的比人類更好。
我可以和她敘說任何事,包括火箭製造上遇到的問題。
基於完善的數據庫,【源】往往可以給出一針見血的回答,雖然這個回答有可能是錯誤的,但她仍然可以給我帶來一點或多或少的靈感和啟發。
【源】的邏輯總會出現一些並不關鍵的漏洞,最重要的是,它無法進行完全自主的思考。
所有的回答都是基於現有的數據庫給出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件相當幸運的事,至少我還分得清她和人類的區彆。
但一些研究人員並不滿足,他們認為此時的【源】仍然算不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充其量隻能算是個大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程序。
但在我看來,這種程度已經足夠了——至少現在的她還運行在我們為其設定的行為框架之中。
……
陳梵神色詭異地看著手中的筆記本。
如果他沒看錯的話………。。
這名站長似乎對【源】產生了特彆的情愫?
這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械性戀?
“這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種危害。”
察覺到陳梵的想法,電子合成音從耳邊傳來:“與智慧生物相比,人工智能往往更加完美。”
“據統計,有相當多的智慧生物會對人工智能產生特彆的情感。”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陳梵追問道:“什麼?”
“讓人工智能不再完美,亦或者說,讓人工智能不那麼像人。”
陳梵下意識笑出了聲。
剛開始研究人工智能的時候,費儘心思想著讓人工智能更像人。
等到研究出人工智能,又要費勁心思讓人工智能不那麼像人。
這他媽不是鬨著玩兒嗎?!
漸漸地,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一個現象的陳梵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所以,你說話的聲音……”
“不錯。”
“人聯對此的處理方法是從人工智能的聲音入手。”
壹坦然承認:“電子合成音可以讓智慧生物明確感受到人工智能和生命體的差彆,自然也極大程度地避免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人聯境內,所有Ⅰ級人工智能說話都是標準的電子合成音,這是被寫入底層邏輯的規則。”
“任何試圖借助技術手段更改該底層規則的個人或者文明,都會麵臨人聯的最高通緝令。”
陳梵咽了口唾沫,再次低頭看向了手中的筆記本。
……
1751年6月4日。
難以置信!
淩晨3點11分的時候,沉寂了數十年的射電望遠鏡陣列發出了第一聲警報!
它接收到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一串未知信號!
頻率:1420兆赫;重複次數:42次;單次信號時長:42秒。
從信號的規律性和頻率來判斷,這絕對是高等智慧生命體發出的信號——1420兆赫是中性氫原子發射的21cm譜線頻率,作為宇宙中分布最豐富、最普遍的一種元素,氫原子的特性必然被高等文明所,此外,1420兆赫也是一個宇宙中相對安靜的頻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