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二胡和笙(1 / 2)

這一天,周孝愚過的很充實。

第三期拍攝的第二天,胡勝平和大樹照例是早上九點抵達周孝愚住處。

周孝愚早就收拾整齊,坐等他們上門。

今天他手中拿著的是一件看似比較奇特的玩意。

胡勝平進來後愣了一下,“這是啥玩意?”

周孝愚介紹道:“這是笙,一種簧管樂器。”

“為什麼我平時很少見到?對了,這玩意能演奏曲子嗎?”

周孝愚介紹道:“能,不過一般很少獨奏,主要是出現在和聲和伴奏中,交響樂隊合奏的時候用的多。”

他隨後當著鏡頭吹了一首《孔雀開屏》。

老實說,用笙獨奏的話音色太過於單一,效果並不是很好,隻能說這種樂器不太適合獨奏,但是在和聲和伴奏中它又缺一不可。

隨後周孝愚給兩人科普了一下笙的來曆。

《詩經小雅》裡麵就有這麼一首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裡麵的‘笙’就是周孝愚現在手上拿著的民族樂器。

至於詩經裡麵的‘瑟’,在古詩人李商隱的《錦瑟》也有登場。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又有成語琴瑟和鳴一說。

這是因為琴、瑟形狀相似,同是彈撥樂器,且合奏聲調協調。

而瑟音相較琴音簡單,琴可補瑟遺,故有琴瑟和鳴一詞。

瑟自西周以來廣泛流行,卻在唐後漸趨衰落,以至於完全消失殆儘。

最後被古箏所代替。

而笙則傳承到了現代。

笙的曆史悠久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笙的雛型。

能奏和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後來西洋樂器中的管風琴、風琴、口琴,手風琴皆是根據華夏笙的簧片原理發明創造出來的。

而且在華夏傳統吹管樂器中,笙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它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

等周孝愚介紹完笙的曆史和作用,胡勝平和大樹當下恍然大悟,露出一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歎。

“感情想要學好一門樂器,文盲可不行,還必須知道它的來曆和典故。”

“對了,小周,你是什麼學曆?”

周孝愚麵色平靜道:“高中畢業。”

胡勝平尷尬的笑了笑道:“高中學曆在出道的藝人中也不算差了,至少也是一個平均水平,不過小周肯定和文盲不沾關係,我看你對樂器的了解至少就超過了大部分人。”

“就像現在的孩子,你若問他琴瑟和鳴中的‘瑟’是什麼,鼓瑟吹笙中的‘笙’是什麼,絕對99%人答不上來,包括我在內,不過現在我知道了。”

胡勝平很快自圓其說,暗暗的反手對周孝愚拍了一記馬屁。

“對了,今天你要展示的就隻有瑟?今天不用去小湖邊嗎?”

周孝愚將瑟拿回房間,很快提著二胡出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