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揚琴、編鐘和鑼(1 / 2)

休息一天後,節目組的第五期拍攝又要開始了。

到目前為止,所有民族樂器,周孝愚尚未展示的隻有揚琴和鑼了,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還有一種樂器周孝愚未展示,也不打算展示。

那就是編鐘。

編鐘是華夏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周朝,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有一句話來形容編鐘——編鐘一響,全場肅靜。

在古代主要用於宴會、祭祀和慶典,已經被當成了一種國之禮器,象征意義更大。

但是編鐘的體積太大了,現實中彆說學習,你見都見不到,隻能去博物館。

周孝愚對編鐘的學習也是在係統空間中完成的,目前的水準隻是保持在【入門】級彆。

掌握度30%。

1978年,鄂省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

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

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隻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

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隻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隻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

這套編鐘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如今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

這裡劃重點,要考。

【華夏鄂省出土的這套製作於公元前433年周朝的編鐘,可以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

什麼是曆史文化?

這就是。

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華夏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曾侯乙編鐘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你以為曾侯乙編鐘是華夏出土最早的編鐘?

不是。

稍後在鄂省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中,又發現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編鐘,再一次改變對鐘的起源認識。

接下來就是鑼了。

鑼和鼓幾乎不分家,是戲劇節奏的支柱,也是漢族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主要用於情緒和氣氛的渲染與烘托。

在戲劇中,有這麼一句行話——鑼鼓一響,好戲開場。

或者乾脆叫‘好戲開鑼’。

這是提醒觀眾,接下來要專注於看戲了。

類似於‘引導和結束唱腔’的作用。

另外,戲曲中還有一些獨白和朗誦的句子。

在一段念白的開始與結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間,或從念白過渡到唱腔時,都常用鑼鼓穿插,用以承前啟後,點明句逗,劃分段落。

鑼在其中,相當於文字中的句號、逗號和感歎號。

但是,鑼在曲子的運用中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無法獨奏。

鑼一般和鼓在一起,以合奏的形式展示出來。

這也是周孝愚不打算演繹鑼這種民族樂器的原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