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要求你有多麼精通,最起碼正常的日常交流沒有障礙就行。
身為一個龍國人,葉昊很清楚統一語言的重要性。
龍國要不是兩千多年前出了一個秦始皇,統一了語言文字,說不定現在就像歐羅巴一樣,分割成數個國家。
想要將國家發展起來,就必須要統一語言文字,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發展壯大。
後世阿三在世界上那是多麼的不可一世,什麼趕超龍國,追上米利堅等雷人的言論層出不窮。
但是,阿三始終發展不起來。
對於阿三發展不起來,後世不少人都在討論。
其中有兩點很重要,其中一點就是阿三傳承上前麵的種姓製度,另外一個就是阿三的語言不統一。
阿三民族眾多,語言複雜,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就達33種。
雖說有官方語言,阿三語和英語,但是複雜的語言體係和宗教信仰還是抑製了阿三的發展。
雖說龍國同樣有著眾多方言,但是龍國方言多為漢語分支,從古代開始就已經有“書同文”的概念,因此除了少數民族語言外,各種方言的書寫方式基本都是相同的。
阿三則不同,阿三的語種分布與龍國相似,但印度的方言除了語音不一樣,連書寫方式也都完全不一樣,這增加了理解和溝通的難度。
書寫方式的不同,導致阿三國內不同地方的人很難交流。
這就導致了阿三內部始終沒有龍國那麼團結。
從後世過來的葉昊很清楚統一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所以直接在緬國境內強製推行了統一語言和文字的措施。
這些從東巴巴羊過來的人,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學會緬語或者漢語,不然他們想要在緬國生存,困難會高很多。
對於這點,緬國邊境的士兵,早早的就和這些逃難過來的東巴巴羊人民說清楚了,他們也表示同意。
畢竟可以免遭戰亂、壓迫、饑餓,隻需要浪費一點時間學習一種新的語言,這怎麼看都是非常劃算的。
而且學習這種新的語言,也不是要他們有多精通。
隻要能夠日常交流就行,在周圍全是緬國人的情況下,隻要用心去學習,花不了太多時間就可以滿足日常交流。
不到一個小時,最早這批來到東巴巴羊和緬國邊境的東巴巴羊難民,帶著自己的行李,坐上了緬國這邊安排的大卡車。
大卡車沒有開到很遠的地方,大約開了幾十公裡,這邊有一片建築工地。
看工地的各種設施的樣子,這處工地應該是最近這幾天才拉起來的。
不錯,這處工地的確是這幾天才拉過來的。
自從得知東巴巴羊那邊的情況以後。
不管是葉昊還是敏華都知道吞掉東巴巴羊應該用不了太長時間。
所以這才有了這處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