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荔濃從京市回來了,石河村比過年還要熱鬨,大家奔走相告。
一群群人聚在安荔濃家門口八卦。
有人手裡端著簸箕在搓艾絨,說得興起的時候,口沫亂飛。手在搓艾絨,嘴巴在巴拉巴拉,激動的時候手足舞蹈,簸箕在手裡搖搖晃晃,搖搖欲墜,好像隨時能摔下來。
但主人卻完全不知,一邊說一邊揮動著手臂。簸箕裡的艾絨也隨著簸箕的搖晃而滑動,奇怪的是,即使滑動得再厲害艾絨也沒有掉出來。
旁邊的兩三人也手端著簸箕,有人坐在安荔濃家的門檻上,簸箕放在大腿上;有人乾脆直接把簸箕放在地上......
簸箕一個個,裝的不是艾絨就是芝麻。
因為附近村的村民都跟風搓艾絨,勝利公社艾絨的產量越來越高,而且質量參差不齊。想要不被供銷社壓價還想賣出好價錢就需要在質量上勝出,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
石河村為了在一眾艾絨中脫穎而出,在莫老太的建議下全部做高端艾絨、艾柱。
和莫老太商量過後,安國邦強烈要求石河村人,不超過五年的艾不能割,而且也詳細的區分了十年十五年的艾。
目前石河村有三種不同質量的艾,五年的、十年的、十五年的。不同年份的艾質量不同,效果不同,當然價錢也不同。
十五年的艾是石河村質量最好效果最好,也是價錢最貴的。
當然,貴的不僅僅是年份,還有更精細的手工。以前的艾絨都是隨便搓搓,現在要求就高多了,一定要撿乾淨葉梗,還不能有任何的雜質,最重要是要搓得足夠柔,足夠細,隻夠綿延。
雖然工序多了,需要的時間也長了,但價格更高了,大家還是很高興的。
更少的艾絨賣出更高的價錢,這是大家想不到的。
在其他村的人家還在為艾絨找出路的時候,石河村的艾絨已經憑借著高質量走出市,走到省裡去了。
甚至在知識分子的宣傳和推廣下,石河村的艾絨已經走到彆的市,彆的省去了。
石河村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了石河村產品的最佳業務員。不用下田上工,還能回家,還能推銷拿提成,這群知識分子們爭搶著去當業務員,把石河村的酒、艾絨、酸菜、鹹菜等等東西推廣到全國各地。
雖然艾絨的銷量不如酒和酸菜,但也是石河村人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賺的錢越多,石河村人就越感激莫老太,也更感激把莫老太請到石河村來的安荔濃。莫老太在農場那麼多年,彆人都不知道她是寶貝,所以還是小荔枝最聰明,一眼就知道誰有本事誰能賺錢。
安荔濃從農場要來的幾個人,哪個沒有大本事?
想想就激動。
這些寶貝統統被小荔枝挖到了石河村來,教他們賺錢,幫他們賺錢。小荔枝常說,不會賺錢不要緊,我們願意學。
我們不會,但總有人會的。
學習就是了。
小荔枝把老師找了回來,他們隻要用心學習就行了。
越是學習,越發現自己的不足。
就好像艾草,屋前屋後路邊河邊山裡地裡都有,出門就能看到,隨處不缺。以前大家也知道艾草的好處,常用來熏蚊子、泡腳、止血等等,但從來沒想過艾草能賺錢。
但在安荔濃和莫老太眼裡,艾草不僅僅是一種草,它能賺錢,它也能是一個產業。
這應該就是眼界的差彆。
知道差彆,大家對莫老太等人就更客氣,更可親。
勝利農場還想後悔,想把顧敬業和莫老太等人請回去呢。
嗬嗬。
哼。
石河村怎麼會放手?不僅舍不得讓顧敬業和莫老太等人離開,還要加倍的對他們好。所以,石河村的成人學校和宿舍建好後,安國邦安排顧敬業等人住進去的時候,村裡人不僅沒有反對,還主動給他們做了不少的家具,讓大家住得更舒適一些。
就連破廟裡的張川等人也住到了新房子去。
就像安國邦說的,誰為石河村的發展做貢獻,誰就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享受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