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在為房子各抒己見,在展望未來,興高采烈,滿腔激動。
手足舞蹈。
還有人高興得大唱一句。
嗓門大,口沫亂飛。有些人說著說著,就往旁邊唾一口痰然後立刻用鞋底摩擦摩擦,然後繼續說說笑笑。
安荔濃皺著眉頭,覺得自己很有必要提高村裡人的素質。
否則,以後石河村變成旅遊聖地了,就憑著大家這樣的素質也是‘趕客’。
安荔濃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大家‘講文明、講衛生’,一定要慢慢改正隨地吐痰的惡習。還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習慣也要改掉。
在石河村,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很多人需要方便了就到自家的自留地去。
能想像嗎?
一個人站在田頭,朝著自己家的菜地方便。
還很自得,覺得沒有浪費。
家裡的小孩想要尿尿拉屎了?
自留地去。
安荔濃很不喜歡村裡人的這種習慣,但村裡人卻覺得安荔濃矯情。其實,也能理解的,因為擁有得少,所以就想要把所有自認為好的東西統統留在自己家。即使是一泡尿,也是肥料,在鄉下也是好東西。
既然是好東西,肯定就舍不得浪費。
如果才能不浪費?絕對不是憋太半天,然後跑到自家的自留地決定。
文明衛生,任重而道遠。
還要繼續努力。
希望大家在物質文明前進的同時,不要忽略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應該撥開衛生文明吧?
安荔濃覺得肩膀上的擔子又重了兩分。安荔濃準備建議莫老太等人在給村裡人上課時增加一些衛生小知識。
無知無畏,要讓大家知道不講衛生的後果。可不能生活水平上去了,一些不文明的衛生習慣卻還在。
不管是個人的成長,還是社會的發展,都應該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好的保留下來,壞的剔除出曆史的發展長河。
安荔濃在亂象一通,村裡人已經說到要不要在新房子後挖魚塘了。現在大家住的房子多數有魚塘,不是屋前就是屋後,要麼就是左邊右邊。
新房子要不要也挖個魚塘?
要。
肯定要的。
必須有。
安荔濃打個嗬欠,的眼皮在打架,但看到大家激動興奮的臉,又打起精神來應付。大家覺得安荔濃見過世麵,希望意見能得到她的肯定。
有些人,總是熱情真摯得讓你覺得敷衍就是罪。
安荔濃讓大家好好想想,想要什麼樣的房子?需要什麼功能?大概是什麼樣子的?想好了,和家人商量好了,等省城的設計師來了,就告訴對方,然後一起商量怎麼建最好。
當然,如果需要分家的就提前分好,劃分好地基。
分家?
當然要分了。
以前住在一起,是為了人多力量大。人多工分就多,糧食就多。
但現在?
分家的好處更多。
這兩年,石河村掀起了一股分家風潮。有分紅了,老人再也不用擔心分家後,子孫不孝順他們老無所依了。
雖然人老了,就喜歡含飴弄孫,但人多了矛盾就多紛爭也多,吵吵鬨鬨也煩人。
老人要分家,年輕人當然不會拒絕。
自己賺錢,自己當家做主。
誰希望老家長一天天的在指手畫腳?
分吧。
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分家。
相信明年建新房子前,應該會有更多人選擇分家。
突然,一陣陣車鈴聲傳來。
以前,聽到車鈴聲,安荔濃就知道是安國邦,因為全村隻有安國邦一個人有單車。但今年後,石河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自行車。
自行車就顯得普通了,不過是出行的交通工具而已。
像其他人那樣,遇到泥濘地就下車扛著走?
不可能的。
騎一次,洗一次,擦一次?
也是不可能的。
就隨便放在院子裡。
親戚朋友要借?
借。
為什麼這麼隨意?因為安國邦說,過幾年家家戶戶買摩托車,再過幾年家家戶戶買小轎車,舊得不去新的不來。
既然買來是用的,那就用,使勁用。
用舊了,用壞了,換更好的。
以前,大家出門習慣用雙腳,現在?
自行車。
不管遠近,統統自行車;不管路況好壞,還是自行車。
以前騎著自行車出門,連車鈴都舍不得用,靠喊的‘讓一讓,讓一讓’。
現在?
使用鈴鈴鈴,壓根就不擔心壞。
安國邦還聽安荔濃的建議,選了幾個年輕小夥伴去省城的自行車廠學修車。小夥子學會了,回到村教大家。
以後自行車壞了,自己修。
這不僅僅能節省修車的錢,還是一門手藝。
以前,聽到車鈴聲大家就會情不自禁的伸長著脖子看,看看誰家的自行車,不能擁有也要看一看,過過眼癮。
但現在?
就好像看家裡的鋤頭一樣。
看多了,就沒有了新鮮感。
在沒有買自行車之前,想著有了自行車後一定要到親戚朋友加去炫耀一番,讓大家看看、羨慕。
等家家戶戶都有了自行車後,發現紅線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小荔枝,你爸回來了。
是安國邦,剛從附近村回來。
安國邦去附近村商量換鴨子的事情。門市部的生意太好了,供不應求。安荔濃還在火車上的時候,安國邦就接到了門市部的電話,說京市糖廠預定了一批臘鴨,一共需要五百多隻。
安國邦立刻馬不停蹄的去附近村換鴨。
不夠,過幾天還要去附近鎮換。
累,但快樂著。
門市部的生意越好,石河村人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作為村長,安國邦是喜聞樂見的。
國邦,小荔枝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