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拐杖的作用(1 / 2)

“小先生來了,我倒是沒事可做了。”

保姆喬阿姨衝正在給院子裡花壇砌著擋土牆的李樂笑道。

“嗨,這種力氣活,還得年輕人來,您也乾不了不是?”

“說說好長時間了,從這邊塌掉一點,變成了一大塊,本來還說上街角找個民工來弄。”

“就幾塊磚的事情,花那冤枉錢。”

李樂右手拿著瓦刀,照著左手上的磚頭“鐺鐺”敲了幾下,從小桶裡舀出點水泥,甩在已經砌成弧形的擋土牆中間的缺口上,磚頭朝缺口一壓,瓦刀磕了磕。

“奶,看看,怎麼樣。”李樂再用瓦刀一刮,把溢出來的水泥撇了去。

一邊笑盈盈的張稚琇看了,點點頭,“手藝不錯,嚴絲合縫。”

“那是,我還會墁磚呢。”

“墁磚?”

“昂,院子鋪地那種墁磚,跟大泉哥學的。”

喬阿姨聽了,覺得稀罕,“你這是寫文章的手。”

“嗨,筆拿得,鐵鍬瓦刀就拿得。這有什麼?”

看到李樂浸濕的後背,腦門上的亮晶晶的汗珠,張稚琇招呼道,“李樂,趕緊去洗洗,涼快涼快,東西就先扔這兒。”

“哎,就兩下,我掃掃就得。”

“不用,趕緊進去。空調給開開了。”

“小先生,你和二小姐進去吧。我來弄,我來弄。”喬阿姨不由分說的從李樂手裡搶過掃帚。

“阿娣,你也彆弄了,進來一起喝酸梅湯。”

喬阿娣,就是家裡的保姆。六十多歲,個子不高,胖乎乎,手腳勤快,燒的一手好家常菜。

李樂原以為就是個鐘點工,不過聽她自己說起來,倒是明白和老太太的關係。

解放前滬海的保姆,又稱娘姨,曆史遠要悠長過紡織女工和有“湖絲阿姐”,算是最早形式的職業女性。

她們是自由身,有月薪,自食其力。除了解決一日三餐,還能有餘錢贍養家裡老小,有的掙得比自家老公還要多。

已婚的,東家一般加個姓氏稱呼,如王媽,張媽之類。未婚的叫小大姐,多是跟著有做保姆女傭的長輩從老家出來做活。

長輩娘姨給東家引薦,帶徒弟一般學規矩,打下手。幾年以後,長輩娘姨告老還鄉,這些小大姐也就接了班,繼續在東家做工。

大戶人家裡,待遇好,條件好,用娘姨管家傭人這些,講究都是世襲,知根知底。

滬海人稱這叫“養家個”,娘姨即使是告老還鄉,東家還會得定期給寄生活費,算是退休金,一直到去世。

去世時,東家還得派家裡的晚輩去娘姨家送終。

都說滬海人情淡薄,但這種,老滬海時期的人情世故,卻一點不少。

喬阿娣的外婆,母親就在張家做了一輩子的娘姨。自己也從小大姐開始做,隻不過解放後,新社會,被街道安排去了食品廠做工。

不過退休後又回了張稚琇身邊,依舊按著老稱呼,叫老太太“二小姐”。

這幾天見住在這兒的李樂,每天不是讀書就是寫文章,又聽到二小姐說這孫子是燕大的學生,“小先生”順嘴就叫了出來。

再加上性子和善,會做菜也能擺弄家務,更重要是長得“老登樣額”的李樂,倒是比對郭鏗來的更親切。

兩老一少,這幾天在小院裡,輕鬆愜意。

李樂似乎又找到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和燕京王世襄老爺子那裡都是古籍舊藏,還有長安付清梅的書房裡,各種軍事地圖、作戰手冊訓練大綱和情報分析之類的不同。張稚琇那間碩大的,整牆整牆的書架上,滿滿塞進去的,都是硬皮厚本的近現代和外文的書籍雜誌。

三幾年的《time》這裡有,印著商務印書館的一九一九年日期的《愛彌兒》這裡有,全英文的《莎士比亞》,全德文的《普魯士法典》,還有原版的《新青年》、《每周評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