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1%的比例看似不高,但由於通過一係列的複雜的交叉持股與一致行動人、桌下協議,各種明的暗的利益交換,讓掌握這一部分的老李家通過另一種方式掌握了公司的控製權,包括表決權、現金流及人事任免權。
再往下,李建熙一家幾口人裡,直接持有的股份不到2%,但通過生命保險、物產等子公司間接持股,實現了對這21%股權的有效控製?,使得李建熙能夠在持有少量股份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掌控公司的決策和管理?。
金字塔持股的方式來改變股權結構,使整個李家家族的控股權大於現金流權。
外國股東持股率高,在經濟相對開放的國家並非什麼怪事。對比之後國內的騰騰裡裡,抖抖米米這樣的明星企業。引入國外資本既是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戰略的需要。可股權就相當於控製權麼?
比如各種韓娛小說裡經常出現的各家財閥,前二十位裡,外國資本持股超過40%的占了一半。
但是為什麼這些大公司背後的財團沒有站出來大聲疾呼公司成了外國人的企業呢?難道是老狐狸居安思危的意識特彆強烈?
答案其實很簡單,所謂“歐美勢力企圖控製三鬆”,不過是三鬆自導自演的,一出老狐狸利用將國家公器變為私用的戲碼而已。
瓦倫堡家的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出一份關於世界各大集團的內部權力報告。
根據這個報告,李建熙或者說李家,通過子公司之間循環持股,內部互相持股的案例多達兩千多個。
就像一張盤根錯節的蜘蛛網。而這張蜘蛛網上最關鍵的一個節點,是人壽保險公司、物產公司。
人壽保險公司、物產公司,作為金融類企業,完全可以用客戶的錢買自已家公司的股票,對外美其名曰投資,對內實行間接持股。
南高麗政府對這種拿彆人錢鋪自已路的做法看不下去了,從前幾年就開始推動新規立法,要將集團公司內部的金融項目子公司在持有其他子公司股份情況下,享有的最大決策權比例從30%砍到15%。
而這種政策下,最倒黴的是誰,不言而喻。於是,“歐美勢力企圖控製三鬆”的陰謀論誕生了。
讓出了收益,但是依舊牢牢掌握的控製權,最後結果的呈現,就是洋蔥一樣的利用手裡被層層包裹的2%的股權,控製了三鬆電子這麼一個市值千億刀的公司。
最後,小雅各布說了一句重點,醜國對於南高麗直接間接的控製、影響、扶持因素還有如果老李死了之後的權力紛爭,才是這個金字塔結構的軟肋。
一個是從外部無法抵抗的如來神掌,一個是內部基石的坍塌。
外部,李建熙隻能儘力配合輾轉騰挪,而內部,隻能執著於有個好兒子,好“聖孫”,家裡彆失火。
作為一個新時代,新興市場誕生出來的企業,沒有一個強大的政體可以依靠,永遠是李建熙這種野心勃勃之人心頭的痛。
瞧見李樂不說話,李建熙眼中閃了閃,笑道,“你倒是挺有老人緣的。”
“我怎麼覺得你在說我會拍馬屁?”
“我是說你比一些年輕人要更懂得什麼是人情世故。”